樂評人,請你善良 音樂人,請你創新

前一段時間,在一期音樂綜藝《天賜的聲音》中,丁太升嘲諷高進唱歌很土,進而引發衆多觀衆的不滿。然而高進也沒有任由丁太升批駁,而是針鋒相對,據理力爭,表明自己的立場,雙方一度非常尷尬,場面十分熱鬧。但也因此帶來了我們所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這期節目中,高進搭檔動力火車,翻唱了《還珠格格》中的插曲《雨蝶》。三位大叔的合作充滿了年代感,尤其是高進略帶沙啞的唱腔搭配動力火車的老而彌堅,這次合作非常成功,將觀衆拉回到那個黃金歲月中,慢慢的回憶感也讓現場曾經演出過《還珠格格》的蘇有朋感慨萬千。

但一曲唱罷,丁太升卻毫不留情的點評道,“動力火車的聲音一出來,就帶給我們滿滿的年代感,讓我們回到了90年代的後期,然後高進的聲音一出來,就覺得,哇哦,好土哦。”當然丁太升也對“土”做了詳細的個人見解,“首先就是年代感太重了,其次就是高進的聲音本身,這個唱法其實是90年代甚至更前的時代的。而高進作爲80後的音樂人,音樂審美怎麼可以如此落後。”

於是高進解釋說他的音樂是生長紮根在自己所處的文化環境中,自己也沒法唱這個環境之外的東西。而後他反問丁太升,“請老師給我一個標準,什麼樣的音樂是洋氣,什麼樣的音樂是土的。”而丁太升將《一人飲酒醉》與王力宏的音樂作了比較,稱那種喊麥是土的,王力宏的音樂是洋氣的。於是高進反駁說,王力宏是在洛杉磯長大的,他是在東北農村長大的,那麼難道可以說東北人就沒有資格做音樂嗎。丁太升舉出了二手玫瑰樂隊,稱他們完美地結合了地域風格與搖滾樂的靈魂,所以他建議高進應該打破一些對自己的侷限性。高進說,其實音樂人是都想做高水平的音樂的,但是有能力做到的人並不多,不是不想,而是沒有這個水平,但是他們一樣可以做自己的音樂。

最後郝雷說了一句話很中肯,“音樂市場中,有陽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你現在從事的音樂風格也是你最擅長的。但是你是否可以突破你自己的舒適圈,做一些不一樣的東西,這種說法會比較好一點。”

其實高進的言語就暴露了自己的問題所在。他在不止一個場合中說到過,自己這個年紀了,該有的也有了,不需要去做那麼多的改變。有人願意聽,那就多唱幾首;沒人願意聽,那就少唱幾首。這其實就反映了高進不願意去突破自己。《天賜的聲音》是一個音樂類的綜藝節目,是有競爭的,你如果一味地堅持自己的風格,不願意去進行突破,那麼你上這個節目是爲了什麼?這裏筆者也想問一下,如果照高進的那些“有人願意聽,那就多唱幾首;沒人願意聽,那就少唱幾首”的說法,那麼音樂現在對於他來說意味着什麼?從一個音樂人的角度和立場上出發,這確實是個很大的弊病。

筆者認爲,音樂創作是發自於內心的東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音樂創作是自己與自己的心靈的對話。所以音樂創作是自省性的,是由內而外的。而你如果內心就已經固定成爲一種固有的模式而不願意去打破舒適圈,去創造新的可能,那麼你的音樂創作肯定只會永遠停留在你所已經達到的水平上,不會或者說很難再去提高自己。這種狀態不僅僅是針對高進,也針對於現在很多的音樂人創作中。長此以往,若人人都抱有這種觀念,那麼華語樂壇的進步,顯然是不現實的。

而丁太升的“土”用的也很不恰當。高進的歌之所以受歡迎,不是因爲他的“土”,而是因爲他的作品的通俗,易於爲人所接受。如果用這個定義“土”的話,那麼動力火車一樣很土。所以這種“土”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風格。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那麼最好的藝術一定是最“土”的藝術,也就是最接地氣的藝術。同樣,那些經典的,膾炙人口的歌曲,無一例外都來自於生活經歷。那麼按照丁太升說的“土”的定義,豈不是這些經典作品也很“土”?顯然不是的。所以郝雷的評價是最恰到好處的,而高進在聽完一席話後,也謙虛地表達了自己的接受。所以,樂評人需要用恰到好處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或見解。丁太升的出發點和觀點都是好的,但欠缺就在於他的措辭上。這種不給人留後路的措辭很容易激起對方的反感,從而使得對方曲解自己的意思,造成溝通上的失誤。

所以,筆者還是想說一句,樂評人,請你善良;音樂人,請你也要與時俱進的創新自己,突破自己。

文|昆德拉傳媒本部編輯部 天牧

其他:部分圖片供模擬想象,不代表文字特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