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伊朗海軍發射的反艦導彈擊中了隊友的艦船,導致1艘快艇上層建築幾乎被完全摧毀。從一些人的評論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少人反艦導彈產生了一定誤解,今天抽出一點時間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反艦導彈的工作原理,相信看完本文不少人會對反艦導彈有新的認識。

德國研製的HS-293A1空射反艦導彈

全世界第一種投入實戰的反艦導彈是德國在二戰時期研製的空射HS-293A1反艦導彈,這種導彈採用最原始的線導模式。現代的反艦導彈制導方式大多爲巡航段慣性制導+末段主動雷達制導,主動制導雷達一般是釐米波或者毫米波制導雷達,這種雷達的口徑小且探測精度高,非常適合裝在反艦導彈頭部對導彈進行制導,末段主動雷達制導距離約爲20到30公里。在這一距離內雷達信號越明顯的目標就越容易遭到攻擊,因此平時在海軍實彈打靶的時候是不能輕易進入相關區域避免產生誤擊事件。採用巡航段慣性制導+末段紅外製導的反艦導彈則是在攻擊階段尋找紅外信號最強的目標,哪個目標發出的紅外信號最強危險也就更大。

反艦導彈主動制導雷達

到這裏很多人可能就會有疑問了:現代導彈是指哪打哪,難道就沒有敵我識別功能嗎?敵我識別功能只在相關作戰單位比如軍艦/戰機上纔會有,軍艦/戰機的火控雷達鎖定目標之前可以分辨敵我,但是當反艦導彈發射出去之後就不具備敵我識別功能了。1988年伊拉克戰機發射的“飛魚”反艦導彈意外擊中排水量82萬噸的油輪“海上巨人”號,導致這艘當時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船最終沉沒,主要原因就是這艘船雷達反射面太大才成爲了最終被攻擊的目標。

反艦導彈

這次我們看到伊朗這艘被反艦導彈擊中的快艇並沒有完全沉沒,只是上層建築幾乎被削平了而已。這時又有人質疑“是不是因爲C-802反艦導彈威力太小,所以纔沒有將快艇擊沉?”在這裏也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反艦導彈的殺傷原理,上面已經提到了反艦導彈的制導方式大多爲慣性制導+主動雷達制導/紅外製導,這就意味着反艦導彈會朝着反射面積較大的艦艇上層建築或煙囪部位進行攻擊,攻擊艦艇上層建築是爲了癱瘓艦艇讓其喪失戰鬥力而不是一定要擊沉目標,這也是爲何會在很多介紹反艦導彈的文章中看到“1發足以癱瘓排水量5000噸甚至是上萬噸艦艇。”字眼的原因。畢竟反艦導彈末段飛行高度也有5米到10米,大部分被反艦導彈擊沉的艦艇是由於被擊中火勢無法控制才最終沉沒,像專門攻擊水線部位的魚雷那樣直接將艦艇撕成兩半進水迅速沉沒的例子幾乎不可能在反艦導彈身上出現,例如2017年沙特的軍艦就曾被反艦導彈擊中上層建築但依然沒有沉沒。

反艦導彈主要攻擊艦艇上層建築

以上就是給大家介介紹的兩個反艦導彈知識點,一.反艦導彈沒有敵我識別功能,存在一定的誤擊可能。二.反艦導彈主要攻擊艦艇上層建築而不是水線部位癱瘓目標,而不是像魚雷那樣直接擊沉目標。

通俗易懂的武器知識科普小站,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火器營營長,謝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