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一本史书,就是打开一个世界,读史而知天下

本文由猫视历史原创创作,欢迎转载分享

秦始皇在位时的功与过一直受到多方争议,尤其“焚书坑儒”一直为人诟病,但事实上很多人并不了解,当年秦始皇焚的是哪些“书”,坑的又是什么“儒”?我们用现在的眼光看待当时,是否产生了偏颇?

儒家的发展

最早的儒学在周王朝就已诞生,但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诗》、《书》、《礼》、《乐》是贵族的专属教育,时移世易,贵族没落后,只服务于他们的文人失去依仗,必须在民间“自力更生”,他们所拥有的“儒家”知识就成为谋生的工具。这就是早期“儒”的发展。

儒学者一直希望能够复兴周王室的秩序,但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时代儒学者并不受诸侯的重视,直到孔子的出现,才给儒学带来了新的契机。孔子作为教育家,四处收徒讲说,把贵族才能享受到的教育平民化,受到世人的追捧,奉为儒学宗师,儒家从此不再是一个群体,已渐渐壮大成为一个流派。到了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在孟子、荀子等人的完善下开始蓬勃发展,这些儒学的集大成者俨然成为了诸侯王的政治参谋和治国顾问。

但是受到各国礼遇追捧的儒家思想在秦国却碰了壁。很多人都知道,秦国因为商鞅变法发展壮大,而作为商鞅变法的提出者,公孙鞅是十分排斥儒家理念的,也因此,在这样礼乐崩环、强者为尊的时代,秦国最终能实现统一,由此可见,仁政并不适合当时的社会。

秦始皇对儒家的态度

一开始,秦始皇并不是像后来那样厌恶儒家,甚至嬴政的某些观点与儒家观点很有些相似之处,他最看重的长子扶苏还是一名儒家的粉丝,朝中负责文献编撰与保管的官员也多是他从孔子的故乡征选上来的。

但是这些征选上来的儒生并不让秦始皇满意。在秦始皇出巡到泰山时,有意为泰山封禅,于是便令随同的儒生操办此事。但是关键时刻这些鲁地来的名儒却掉了链子,只会纸上谈兵,他们觉得封禅不能修路,以免破坏草木土石,应按古礼造一“软车”,这方法并不贴合实际情况,以至于事情拖拖拉拉一直没得出结果。一向讲究效率的秦始皇哪里有耐心听他们争论,简直太耽误事了好么?于是直接下令修了一条通到山顶,封禅仪式很快就完成了。这件事让秦始皇对儒生们的印象大打折扣,之后就很少将事情交由他们处理。

为什么要焚书坑儒

虽然秦始皇对儒生们并不满意,但是也还没有到打压他们的地步,只是人有时候就是喜欢给自己找点存在感。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大宴群臣,就在这大好时刻,那些儒生就又开始跳出来找存在感了,这头周青臣刚对秦始皇的郡县制大拍特拍了一通马屁,那头儒生淳于越立马跳出来泼冷水,还十分不客气地怼到:如果秦朝不效仿古制,国家是不能够长盛的。

郡县制得以实施足见秦始皇对其的认可,你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儒生竟敢口出狂言,于是引得秦始皇对儒生们大为不满。于是当有大臣上书建议把儒家的《诗》、《书》等书籍焚毁,严惩私下推崇古制妄议朝政的人,秦始皇立刻就同意了,“焚书坑儒”也由此开始。但“焚书”焚的是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且留有副本在博士官处。

“坑儒”坑的却是方士而并非儒生。事情还要从战国时期说起,当时有人大肆宣扬长生之术,使得很多儒生趋之若鹜,纷纷投入其中,受到贵族和掌权者的礼遇和青睐因此大赚一笔。秦始皇一直认为自己是千古一帝,自然要长长久久地活着来统治自己的王朝,于是对这些人可以说是要啥给啥。但是这些人却并不领情,一边领着秦始皇丰厚的报酬,一边私下嘲笑他独裁、迷恋权势,并不值得他们为他求得长生于是拿着钱跑了。

秦始皇满心期待换来的是财去楼空,还落下个贪恋权势的臭名声,能不气?于是下令把咸阳城里和这些人有来往的儒生、方士全都抓起来审问,拔出萝卜带出泥,最后这件事牵扯了四百六十余人,均被秦始皇下令坑杀在咸阳以儆效尤。

“焚书坑儒”一直使秦始皇被人诟病,但实际上,焚的是民间关于儒家学说的书籍,但是官方却留有副本,只是不允许民间私自收藏而已。“坑儒”实际上坑杀的是方士,并不是长时间对读书人的的杀戮,要说残忍,怎么比得上文字狱?这些方士大行其道,实际上也是劳民伤财之举,对国家并没有什么贡献,反而扰乱了社会风气,杀了并不可惜。

你觉得秦始皇冯书坑儒是被抹黑的还是确实是暴君所为呢?

如今是信息知识充分的年代,对于这样一个千古第一帝,也该有一个公平的看法。冯书坑儒、修长城、建直道、南征百越,我们眼中的暴君每承担一个罪名,我们就在大一统的道路上前进一步。

站在秦始皇的时代看待秦始皇,这本《始皇帝》给你更客观的看法。

想要获取更多有味道的历史见闻,欢迎关注猫视历史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