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30)是周朝末期“戰國七雄”之一,國土主要包括現在的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先都陽翟(今河南禹州),後都新鄭(今河南新鄭)。

申不害

韓國是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卿侯,打敗了智伯荀瑤後,三家分晉之後建立的。韓國疆界北臨魏趙,東齊南楚西秦,四周都是比它強大的諸侯國。因此在170年的國史中,飽受戰亂,倍受欺凌,委曲求全,但還是在“戰國七雄”中第一個亡國。

說它最早亡國的原因,是因爲國小?因爲國弱?四鄰太強?有這方面的因素,但都不是根本原因。

因爲它也曾強大過,強大到攻閥鄰國,開疆擴土,讓周邊國家不敢小覷。原因是它有明君與能臣。同樣的國家,最後卻遭到被四鄰欺凌,任人宰割,原因也一樣清楚,國君昏聵,不能用人!

想當年,韓國的祖先韓厥在晉景公三年(公元前589年),與晉將郤克率兵八百乘伐齊,敗齊頃公於鞍,俘虜齊國大夫逢醜父,被晉封作六卿之一,號爲韓獻子。

想當年(公元前453年),韓國祖先韓康子和趙襄子、魏桓子在晉陽之戰中,一起打敗智伯瑤,瓜分了他的領地,只給晉幽公留下兩城,韓趙魏三家領地超過了他們的國君。

想當年(公元前403年),東周天子被迫承認已比原來國君還強大的韓趙魏三卿爲諸侯,韓國正式立國。

想當年,祖先韓文侯,公元前385年討伐鄭國,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討伐宋國到彭城,俘虜宋君。公元前380年,討伐齊國至桑丘。公元前378年討伐燕國至靈丘。

想當年(公元前376年),韓哀侯與趙、魏瓜分晉國。第二年滅掉鄭國,遷都新鄭。

但是,隨着這位韓國君主於公元前371年被臣下韓嚴殺害,兒子韓懿侯即位後,遭到了一連串的失敗:第二年,魏敗韓國於馬陵,第九年,魏敗韓國於澮地。

第十二年,韓懿侯死去,兒子韓昭侯即位,當年就被秦國在西山打敗。第二年,宋國攻取韓國黃池,魏國攻取硃地。——基本是讓鄰國輪番攻打。

韓昭侯在第八個年頭上,起用了原來鄭國人、一位法家人物申不害爲韓國相。——終於用對了一個人才。

面對當時法律、政令混亂、臣民無所適從的韓國,在公元前354年受命爲韓相後,進行政治、經濟、軍事改革。

申不害主張君主集權,防止大臣專權奪政“弒君而取國”。改變原來的封賞與授官制度,“見功而與賞,因能而受官”。

讓韓昭侯運用權術駕馭羣臣,任臣以能,嚴與考覈,羣臣竭盡全力治理國家。

統一律令,上下協調;改革軍制 強化訓練機制,提升韓軍戰力;開墾荒地,增加地產;發展手工業製造技術,提高兵器威力。

申不害相韓15年,直至他去世,“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一個人的力量就是這樣強大,還是原來的小國,還是原來的的“惡”鄰,原來受四鄰任意欺凌,而今卻國治兵強,15年不受侵掠。

遺憾的是,申不害只是教韓侯用“術”,並沒有像商鞅那樣通過改革固定成“法”。

申不害死後第三年,秦國又攻下了韓國宜陽。韓昭侯又是大興土木,又過三年,韓昭侯死去。

此後,魏國、趙國、秦國等都攻打過韓國,尤其是秦國,一次次地攻打韓國,韓國除割地納款,充當秦國幫兇外,攻打別國,基本沒有用過什麼好辦法。

可即便是這樣,秦國還是毫不留情地把這個“七雄”之一的韓國第一個給滅掉了。

韓國還是原來的韓國,再沒有起用過申不害這樣的人物,它也終世沒能再翻身,而是第一個屈辱地滅亡了!

可以說,國無強弱,用對一人,則無人敢欺,能人不在,或幾世而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