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在我国的边境上曾出现过很多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后来由于种种因素,这些政权有的归附了中国,有的被其他国家吞并,甚至有些遭到了灭国,历史上的高句丽,就是一个被中原王朝灭国的政权。

高句丽与高丽关系不大,它是历史上我国东北地区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这个国家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它最初建立的地方是一个叫高句丽的小城,因此而得名。中国边境的少数民族,大多都是游牧民族,但高句丽却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国家,因此,发展比较稳定。

在中国的东北边境上,有很多小的部落、国家,高句丽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便开始吞并周边的一些部落和国家,并逐步威胁到了中原王朝的统治。

三国时期,高句丽就曾入侵过辽东地区,但被曹魏打败。到了隋朝,高句丽再一次兴盛起来。隋文帝曾派兵出征,但因为遭遇了恶劣天气,最终无功而返。

隋炀帝继位后,曾三次出兵平定高句丽,不但没能将其打败,反而因为远征而劳民伤财,导致民不聊生,义军四起,最终被推翻了统治。

高句丽就如同中国边境上一颗顽固的毒瘤,时刻威胁着中原王朝的统治。

唐朝建立后,高句丽内部由主和派掌权,曾一度与唐朝交好。然而不久之后,高句丽内部发生叛乱,政权落到了主战派的手里,高句丽再一次走上了利用武力进行扩张的道路,他们首先向相邻的新罗发起了进攻。

新罗是唐朝的属国,是朝鲜半岛上的一个小国,国力比较薄弱,因此,当受到高句丽的进攻之后,新罗便立刻向唐朝求援。当时在位的是唐太宗,在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派出使者前去劝和,但却遭到了高句丽的拒绝。

唐太宗大怒,便决定要以武力征服高句丽。他吸取了隋炀帝的教训,只出动了六万精兵。带的兵少,就不会对国内的百姓造成负担。

此外,唐太宗还亲自带兵出征。作战时,唐太宗经常到军队视察,慰问受伤、生病的士兵。在唐太宗的率领下,唐兵士气大振,一路攻城掠地,杀敌数万。高句丽举国震惊,很多地方的守将听到唐兵来袭,纷纷弃城而走。

唐太宗带兵一直打到了安市城,但遭到了城内军士的殊死抵抗。当时又到了深秋时节,军队孤军深入,唐太宗担心粮草供应不足,于是便决定班师回京。

唐太宗这次出征,虽然没有获得决定性的胜利,却给予了高句丽以重创。据相关记载,唐兵共斩获四万多首级,缴获马匹五万多匹,各种物资不计其数,使唐朝的名声大振。撤兵之后,为了防止高句丽侵扰边境,镇守边境的唐兵对高句丽采用了骚扰战术,频繁地对高句丽实行骚扰式袭击,令高句丽惶恐不安,不敢再出兵进犯。

到了唐高宗时期,高句丽又一次进兵新罗。但这一次,高句丽并没有独自出兵,而是联合靺鞨、百济,一同向新罗进兵。新罗赶忙向唐朝求援,唐朝立刻派兵,征讨高句丽。

在这次的讨伐高句丽的过程中,唐朝意识到,高句丽之所以难打,一方面是它本身的军队骁勇善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与其他的国家结成联盟,互相支援。

因此,唐朝分多路出兵,除了攻打高句丽之外,还派兵对百济、靺鞨进行了攻打。最终,百济被唐朝大将苏定方消灭,靺鞨选择归顺了唐朝。此外,日本也派兵对高句丽进行了援助,但都被唐兵打败。如此以来,就剩下了高句丽孤军作战。

面对骁勇的唐兵,高句丽完全失去了抵抗能力,很快便被唐兵攻破了都城。高句丽王出城投降,高句丽彻底被消灭。

平定之后,唐朝在高句丽境内设置了安东都护府,对该地区进行管理统治,并派出大将薛仁贵带兵驻守。小说、演义中讲述的薛礼征东,说的便是薛仁贵带兵平定高句丽的故事。

自此之后,这个令中原王朝头痛不已的边境国家,消失在了历史当中。而当地的高句丽人,有的迁移到了中原,融入到了中原各个民族当中,有的留在本地,融入了后来的渤海国,还有一部成为了突厥人和新罗人。

唐朝消灭高句丽,一方面是为了援助新罗;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报仇,在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战役中,国家战死士兵被做成京观,被俘的士兵每天活在虐待之中;再者就是为了肃清边境强国,维护边疆的稳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