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前朝和后宫永远是相辅相成的存在,是互相制衡维持政局稳定的一种手段。古代君王封帝后必先立后,这是后宫制度,甚至可以说朝堂政治的重要组成。

早在战国时期的秦国以后,对于君王立后和立太子一事就形成制度化,随着历史的演变,各个国家的制度日趋完善。

秦始皇嬴政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中国后,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不仅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更是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其中明确规定皇帝的正妻为皇后,皇帝的母亲为皇太后这一点。

然而秦始皇自己却没有遵守,并且是立后制形成以来,唯一一位没有遵守制度的皇帝,所以当今的秦始皇陵内并无皇后墓。

秦始皇13岁的时候就因秦庄襄王去世即位被立为秦王,22岁亲政,在这9年期间,按理说是他日子过得最潇洒的时间,同时也是古代男子娶妻的时间。

即位3年他就有了资格立后,但这9年的时间,他都未曾立后。

在22-39岁的这17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尽管战事不断国事繁忙,但“立后”也不会花费他太多时间。

39-50岁的秦始皇大多时间虽然都在巡游,但是遵守自己立下的立后制,想必也不会如此繁琐。

这么一看,从13岁到50岁,从秦朝的兴起到衰落,虽然时间不长,但他也有足够的时间立后,并非他来不及立后。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在秦始皇长达37年的执政时期一直没有立后,史料中并未记载,而今我们也只能凭借当时的点滴资料文献和想象进行推断和猜想。

原因一——其母赵姬

这个原因目前来看也许是最有可能,并且对他影响最大的,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

据史料记载,其母赵姬先是做了吕不韦的小妾,在怀孕了2月余后被吕不韦献给了秦国当时的王孙子楚,子楚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秦庄襄王。庄襄王死后,当时已经身为太后的赵姬便和吕不韦重温旧情,暗地往来。再后来吕不韦又将嫪毐送到赵姬身边,作为她的男宠,并与嫪毐生下2个儿子,嫪毐更是自诩秦始皇的“假父”。

赵姬行为失检也许并未对嬴政造成实质性的伤害,但对于一切看在眼里,并长期忍受这种心理折磨的秦始皇来说,恐怕内心早已失衡,将对母亲的怨愤转化成对女人的仇视,也并非无法说通。

原因二——眼光过高

秦始皇作为早期统一中国的第一个君王,无论放在何朝何代,都是一件值得赞赏和令人钦佩的丰功伟绩,更何况秦始皇当时也这么认为,从“自认功过三皇五帝”就可知晓。这样一位君王在对待皇后的挑选上必然是要求繁多,再有其母赵姬的前车之鉴,秦始皇当然也不愿草率立后,精挑细选之余,放眼一看后宫无人匹配,立后之事不了了之也未尝不可。

原因三——不愿受牵制

文章开头小姐姐就提到了,后宫制度与君王政治互为表里,秦始皇由于自身成长经历与周遭环境,自小生性多疑、性格刻薄。对于他辛苦打下的江山,他也会担心立后之后是否会对他的朝政有所牵制,阻碍了他成就大业的理想,这对于心气极高的秦始皇来说,倒也是对他不立后的一种性格上的推测。

原因四——痴迷丹药

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在39-50岁的巡游时间里,秦始皇曾四次巡游六国故地,其中三次都会见徐福等炼丹之人以求得长生不老之灵丹妙药,甚至为求药,还专门派徐福率领三千童男童女远赴东海神山。兴趣被丹药所吸引,无暇顾及立后也未尝不可。

以上四个原因的推测,都有其中的道理和说得通的理由,4种原因乃至更多原因都有可能,但是以上四点小姐姐认为都能站得住脚。

据记载,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对收入后宫的众多嫔妃非常鄙夷,却唯独对一位忠贞的女实业家怀清赞赏有加,甚至曾赐她“旁座”,即与秦始皇平起平坐,在当时朝臣只能站着的局面下,这等场面也属实罕见。

司马迁曾记载“秦皇帝以贞妇客之,为筑女怀清台。” 秦始皇用“贞妇”这一美誉评价怀清,便能看出秦始皇受其母赵姬行为失检的影响之深。

其次,怀清作为女实业家,不仅捐出巨款资助秦始皇修长城,还为秦始皇陵提供了大量的丹砂和水银,上文提到的成就大业与痴迷丹药也有了一定的根据。

也因为欣赏这位巴蜀寡妇怀清,秦始皇专门为她修筑了一座“怀清台”, 旌表其德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