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认为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当孩子犯了错就直接上手,这样能让孩子更深刻的记住教训,保证日后不再犯错。

但是当家长下手打了孩子,或者遇到孩子犯了错误,就口无遮拦、手无分寸的一通"教育"。其实不仅对孩子纠错无用,也无法彻底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最重要的是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孩子的未来,主要体现在这3个方面:

给孩子树立坏榜样

家长在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会影响孩子的交友关系以及处理后果。我们一生中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也与其他人发生冲突,在这些事情上,问题能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以后来说,我们是否还能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与人际关系吗?

这些不但影响着我们前途的发展,更影响着我们的幸福指数。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人际关系处理,无非就是受家长如何处理问题的影响。

当孩子与家长因为某件事情发生冲突时,家长选择打骂来强迫孩子听他们的话。

这样的言行,都会让孩子感觉到:一定要听强硬一方的。

其实身为家长可以反思,如果用同样的方式处理夫妻关系、社会关系,结果会是什么样。

所以请家长们平日教育孩子不要采取这样的方式。

得到孩子的强烈反抗

教育孩子是家长最为头痛的大事,很多家长都会觉得,自己对孩子已经要把心掏出来看了。

对孩子好的不好的都试过了,但是孩子依旧越管越差,多次打他也于事无补,究竟是什么原因?

童话大王郑渊洁在书籍《郑渊洁家庭教育课》中阐述:叛逆性是儿童三大特点的其中之一。

就像很多家长说,越是阻止,孩子就越是要那样做。

孩子反倒不会自省

在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因为某件事情被家长责骂之后,其实反省的几率并不大,很可能心里想的都是为什么这么骂我等所有反抗的念头。

孩子虽然一代一代的大环境稍有改变,但这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心理。每一个人都渴望被理解,被平衡对待。当家长们一味的打骂孩子,期待他们反省,期待他们诚心认错。

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我们归根结底去严格对待孩子,就是希望他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当我们希望孩子有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自己的错误时,就需要好的方法来引导孩子,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家长需要从这3个方面来调整自己的处理方式:

切忌着急下结论

当对待孩子的错误,先不要着急下结论,不要根据自己糊涂的结论就采取行动。

首先请了解孩子做这件事情时的心理动机。

当孩子吃饭时不乖,很多孩子吃饭时不好好吃饭都是因为在针对家长。这时候家长如果控制不住自己就开始骂孩子,或者一直念叨,只会让孩子更加的反抗,甚至厌食。

家长可以跟孩子好好说,每个人一天吃三次,如果你不吃的话,就自己想办法,错过了这一顿,中间要隔的,有好几个小时要饿肚子。

相较于这样,孩子就会好改变一些,他们会认为自己不吃饭对别人造不成影响,而且对自己的身体不好,他们就会选择按时吃饭了。

加强与孩子互动频率

在平时生活中,家长可以选择抽时间跟孩子多一些互动,并且保持双方都耐心的沟通,这种方法对孩子其实有很大的影响。

邻居家有一个小孩子,他的妈妈就特别擅长于沟通,尤其是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好像什么时候都会和孩子商量,有新鲜适合的新事物,也会与孩子分享。

有几个邻居开始都以为这个妈妈太过于民主化了,孩子肯定叛逆期很严重。

但是没有,这位小孩非常的懂事,能吃苦,学习成绩也很好。

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提到,想要有效的解决问题途径,在过去主要是靠沟通,现在还是靠沟通,而未来依旧是靠沟通。

拿出同理心对待孩子

在任何时候遇到任何事情,家长都应该用同理心对待事情,理解孩子的内心。

这一点是最为重要的,人们都说,世上没有感同身受,因为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不一样的,所有的错误都各有起因、各有心得。

而当我们用比孩子多了20多年的生活经验,再去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依然会有不同的感悟。

孩子如果能够感受到家长在试图理解他们的时候,才会自我反省。

很多时候,家长都在试图用自己理所应当的方式去教导孩子,可事实并非如此。正确的育儿方法应该是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化解会出现的错误。

如果一直是用最粗暴的方式,那么孩子就会一直沦陷,甚至自卑,一旦时间太久,孩子的人格、心理素质就会定型,在后期是非常难改的。

当家长们都在急于解决问题的时候,也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

孩子们即使年龄小,他们也需要引导与被尊重,你面前这个处处不满意的小孩子,其实就是当年的你自己。

每一位家长曾经是一个孩子,当我们为人父母,当我们的孩子为人父母,你希望他永远都像你这样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