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有些消費者在選購保險前有以下擔心:

醫療通脹問題:現在買了50萬額度的重疾險,幾十年後還夠用嗎?

貨幣貶值問題:我交50萬保費買保險理財,假如20年後可以領100萬,那時候100萬還值錢嗎?

宏觀經濟中,我們沒辦法直接算出通脹。很多國家用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反映通脹,CPI包括食品、衣着、菸酒和醫療保健等八大類。消費者上面擔心的問題可以參考CPI,如果我們的理財收益可以跑贏CPI就保持貨幣購買力。從《2019全球醫療趨勢》報告看出2018年中國醫療通脹在9.7%,而國家統計局統計出2018年全年平均通脹爲3.13%。

通脹的底層邏輯

1. 物資緊缺

物質緊缺即供不應求,現在社會這只是個別商品特定現象,比如因爲豬瘟居高不下的二師兄。如果你用豬肉價格衡量通脹?那可以想想上世紀末,一臺21寸的彩色電視機2-3000,那個年代相當我們幾個月的工資?現在你看55寸的4K智能電視機也就3000左右也能買到,很明顯這也不能說明通脹不存在了。

2. 錢多了

有經濟學家認爲,雖然央行超發貨幣,但是不同地區的物價上漲程度仍有很大差異,所以他們覺得央行超發的那些貨幣對通脹的影響是中性的,他們認爲通脹的底層邏輯是信貸規模。

比如你有1萬,存在銀行;銀行把這1萬借給了張三,這時社會這2萬都能使用。張三拿着這1萬給李四發工資,李四把1萬又存進銀行,銀行又把這1萬貸款給王二麻子。這時你、李四和王二麻子都有1萬,你的1萬通過信貸變成了3萬,多出的2萬不是央行超發的基礎貨幣,而是銀行通過貨幣乘數效應帶來的廣義貨幣M2。

所以如果當政府大力搞發展建設舉債高,或者企業爲了正常運營舉債高,這些信貸規模憑空創造的貨幣又投放到當地市場,當地的服務和商品總量沒變化,這樣當地的物價高且漲幅比其他信貸規模低的地區更高。

通貨膨脹下怎麼買保險

1. 醫療險

如果我們選擇去公立醫院治療,就算大病,100萬/年的保額幾乎夠用了。前面我們也說到醫療通脹一般比CPI高,雖然目前的醫療險幾乎都是買一年管一年的形態,未來幾年乃至十幾年可續保幾率很大,我們稍微長遠一些看,考慮醫療通脹下,把醫療險的保額定在150-200萬/年理應可行。

2. 重疾險

首先我們應該清楚,重疾險主要用處是當發生合同約定的情況後,保司一次性給我們一筆錢。

沒買醫療保險,那麼重疾險理賠金可以用於醫療費報銷。

買了醫療險,醫療費自然由醫療險申請報銷;那麼重疾險還有什麼用?

很多沒經歷過的朋友覺得生病只是醫療費的事,而實際醫療費僅僅只是對我們財務影響中的冰山一角,以下問題對財務影響可能遠大於醫療費,就需要重疾險解決:

確診這個大病,病人治療前前後後需要多久?

病後身體精力好不好,需不需要修養,打算修養多久?

生病後的治療和休養期間,誰來陪同照顧我們,他們的收入會不會受到影響?

對病人來說:病人收入損失=我們年收入*(治療前後+修養)時間來算;

對陪同人員來說:家人陪護需要考慮家人收入損失問題,請護工要看當時護工收費問題;

所以我們的重疾險保額=本人收入損失+陪護損失/護工工資。

上面這些數據與我們的收入或者護工工資有關,與通脹有間接關聯,後期只要根據我們的收入變化或者每隔3-5年額外補充即可。

3. 壽險

壽險是死了或者全殘就賠的保險,這主要和我們的家庭結構變化(有孩子了)、負債變化(房貸)以及資產傳承有關係。

至於房貸,我們貸款多少是確定的,比如我們貸款200萬,買200萬壽險,人走了,子女拿200萬提前還款,費用只多不少。

有了孩子,考慮孩子未來教育和生活費用,這與通脹關係密切了,比較嚴謹考慮,預估一個通脹,算是未來給孩子的教育費和生活費。

如果你達到用做保險做資產傳承水平,相信你主要看中的是本金安不安全;至於創造財富的問題,相信在你的領域內一定有不少遠遠超過保險收益的辦法。

4. 意外險

意外險主要考慮意外傷殘的問題。一旦發生傷殘,特別是嚴重傷殘,往後餘生都需要有人照顧,家人照顧還是請護工?

最直接遇到的問題是未來的基礎生活費用,這與通脹有密切關係;如果需要護工照顧,這筆費用與這個行業的平均工資有關,間接與通脹有關係。

當然,如果那時候孩子還小,我們要考慮的事情更多了。所以我們通常建議意外險至少100萬起步,只要經濟允許按本人當前年收入的10-20倍來配也很正常。

5.理財保險

我們這裏說的理財保險包括分紅險、萬能險、投資連結保險以及可以減保領錢的壽險和年金保險。聊保險理財時,總有很多人和我說股票、期貨或債券的收益比保險高,保險收益跑不贏通貨膨脹,更不和央行發行貨幣的速度比,我通常問4個問題:

這些高收益產品對應的風險你是否能承受?

我們目前持續配置哪些高收益產品,收益怎麼樣?

有些確定收益的理財保險,加上保險法護航可認爲無風險,你是否清楚?

搏高收益的理財方式與收益較低且保本理財方式都適當配置,我們的財務會不會更健康?

溝通完發現,還是有少數屬於實力派,想要高收益也配置了相應的投資方式,有些人確實收益可觀。而大多數只是有想要高收益理財的想法但並沒有付諸實踐,這類人羣中甚至有人目前還沒有任何存款。如果你也是這樣,相比理財收益的多少,能把本金存下來是不是更實際?確定收益的保險理財,現金價值每年按照3.5%複利增長,20年下來“摺合單利”約4.2%難道它不香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