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1月30日,苏联与芬兰之间爆发苏芬冬季战争。这是一场大国与小国、强军与弱旅之间实力悬殊的对抗。苏联经过十月革命后近20年的社 会主义建设,重工业迅速发展,军事实力也大大增强。而芬兰无论经济还是军事实力都是小国弱旅,总人口只有440余万,常备陆军只有3.2万,战争后芬兰陆军也仅扩充到12.7万人。

在在交战双方人员悬殊、武器装备差距明显的情况下,芬兰军队采用了全新的“全方位狙击”特种战法,战术效果更加明显。芬军在绵延近千千米的战线上,组建了多股由专业狙击手、步枪手等蛆成的狙击战斗分队或战斗小组,凭借熟悉本国地形地貌以及芬兰人擅长滑雪的有利条件,脚蹬滑雪板,穿梭于冰雪密林中,对苏军发起全方位狙杀活动。

通常,我们将沙漠、雪地、严寒冬季、山地、沼泽和丛林地等环境下实施的狙击行动,称为特殊环境下的狙击。

芬兰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国家之一,大地常年被积雪覆盖、冬季积雪深达1米多,边境一线人烟稀少、森林茂密、湖泊纵横,在这种地理环境下展开的军事行动比较特殊。芬兰狙击手正是利用这种特殊性,结合灵活的狙击战法,给强大的苏军以重创。

冰天雪地给倚杖重装备和机械化装备的部队机动带来极大不便,却赋予一身轻装且擅长滑雪的单兵大显身手的机会。芬兰招募的狙击手,大都是猎人,这些人不需要经过狙击战术专业训练,就能根据打猎经验摸索出简单实用的狙击战法。比如,他们充分认识到“雪地作战,越野机动优势是夺取战斗胜利的关键”,发明了“分散配置,运动狙击战法”。

向预定设伏区域进发时,狙击手选择沿冰雪覆盖的森林地穿行,或者是积雪能覆盖行踪的路线。到达预定地域后,他们尽量选择和占据合理的狙击阵地:一是与自然背景一致的稍低洼地势或平坦地势,并构筑狙击掩体,而不是像常规地形上那样选择高处为狙击阵地和掩体,因为这样很容易被发现;二是将狙击阵地及掩体选择在顺风方向上:自己是顺风作战,敌人则处在逆风方向上,敌人还击时不得不逆风瞄准射击,这样在短短几秒钟内,敌人的眼睛就会湿润模糊,枪镜中的雾气也会遮挡瞄准视线,从而打不准、瞄不上。芬兰狙击手发明的这种雪天“顺风狙击法”如今已被许多国家作为一项狙击原则来使用。

为避免头、面部的暴露和反光,芬兰狙击手同样用普通白布制作成伪装面罩和头罩,还能有效防止狙击手的头、面部被冻伤。

在苏芬冬季战争的战场上,有一名叫西蒙海耶的芬兰狙击手,在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创造了狙杀542名敌人的世界最高纪录,苏军士兵恐惧地称他为“白色死神”。猎户出身的西 蒙海耶之所以狙击成功率如此之高,得益于他自幼锻炼出的狩猎狙击技能、野战生存技术,以及对于冰雪、山林等特殊地理环境的熟悉度,并将狙击战法与技法结合起来运用好。比如:在野外伏击时,他用水将枪口附近的积雪凝固成冰,避免射击时扬起飞雪,防止敌人发现自己的位置;伏击待命时,他在口中含着一块雪,避免呼出的气团暴露自己;为保证狙击精度,海耶经常穿着厚厚的棉袄和大衣,以保持心跳和呼吸的平稳。可见,狙击战术与技术的结合就是智慧,运用的智慧胜敌一筹,生存的机率就更大。

战法与技法相结合优秀的狙击手之所以冷静、果敢、弹无虚发,能杀敌于无形,是因为他们将狙击战法与狙击技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狙击战法通常包括狙击战术的运用、方法、手段,以及根据不同狙击对象和作战环境的灵活创新等。狙击技法则主要是狙击手的自身技能,尤其是在实战环境下隐蔽、伪装、观 察、移动等。

苏芬冬季战争中,芬兰军队所实施的大面积狙击作战,是对传统狙击战术方法运用的一次大胆创新,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战果。据统计:二战时,平均每杀死一名士兵需要2.5万发子弹,而芬兰一名狙击手仅需1.3发弹。这一悬殊的数字,向人们展示了特殊环境下狙击战法运用的威力和效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