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聊电商

13日,国美官宣在京东开设旗舰店,一石激起千层浪,曾经主动叫板京东的国美如今却要和京东合作,这怎不让人猜想?

作为自营电商平台巨头,京东为何愿意让曾经的竞争对手在自己平台开店,难道京东不怕国美分流。毕竟在国美战略转型的当下,“三端合一”的国美做的非常不错,这点从数据即可看出!

去年上半年,国美零售线上线下交易总额为(GMV)721.9亿元,营收343.3亿元,这也是国美APP、门店、美店进行“三端合一”后交出的亮眼数据,通过平台和社交化运营,在后流量时代,国美凭借自身深耕多年线下渠道,在供应链、配送、售后、产品差异化等方面谋求变局。

昔日的“价格屠夫”黄光裕

“价格屠夫”的称号是外界送给黄光裕的,但的确名副其实,因为当时的国美在定价方面非常强势,当时一度惹得董明珠要把格力产品撤离国美,恢复厂家的自主定价权。

黄光裕

1991年国美在北京开第一家店,当时的家电市场是卖家市场,当黄光裕却反其道而行之,直接报纸上做广告,口号是买家电到国美。不但口号响亮,还在报纸上登出家电的价格,这在之前是绝无仅有的,当时的零售市场是卖家卖什么你只能买什么,价格可以商量的不多。

凭借奉行低价正品薄利多销的策略,国美发展迅猛。从现在互联网的用户既得市场的成功案例比如团购、打车等来看,黄光裕才真正是用户思维的先驱。

99年国美冲出北京,在全国各地疯狂的开店,到了2004年国美销售额达到了238亿,而黄光裕也亿105亿荣登中国大陆富豪榜榜首。

黄光裕夫妇

在国美发展过程中,黄光裕做了一件当时市场从未有人想过的是,那就是统一门店牌子,这也是中国零售市场较早有品牌思维并把品牌价值逐步做大的经典案例。

打价格战打到何种程度,当时黄光裕让国美直接打到了竞争对手苏宁的大本营南京,并放言:我们要做两个月的搬运工(不赚钱)。

在家电零售市场,黄光裕可谓是“教父”级别的存在,试想一下2004年黄光裕成为首富时,马云的淘宝和刘强东的京东还是起步和创立阶段,因此有人戏言,若黄光裕不出事,可能就没有如今的京东和淘宝。

国美的尴尬:苏宁一骑绝尘,线上困局频现

尽管国美一直在谋求变局,但不得不承认和曾经竞争对手的苏宁之间,差距是越来越大。

近期,苏宁发布营收财报,2019年商品销售为3796.73亿元,营业收入2703.15亿元,相比上年同期增长10.35%,实现归母净利润110.16亿元。目前苏宁市值841.63亿元,而国美只有155.21亿港元,相差了约6倍。

苏宁

在2015年苏宁和阿里达成战略合作后,苏宁开启超车模式,先是叫板京东力拼价格战,随后苏宁对线下门店改造升级,先是统一名字,随后发力智慧零售。为了布局更多的业态零售场景,苏宁先收购万达百货37家门店,后又拿出48亿收购家乐福中国80%的股份。

目前苏宁拥有各类自营店面3630家,零售云加盟店4586家,国美约有2400家门店,但从数量上来看,苏宁已然和国美拉开一定距离,当然单店坪效两家并未给出具体数据。

国美京东开店,可谓是优势互补

京东独立京喜,并给予微信一家流量入口,大量招商第三方卖家,即是为了应对用户的增长疲惫,也是为了迎战拼多多。在去年财报中,京东全年活跃用户增长至3.62亿,其中新增中百分之七十来自三到六线城市。

国美
刘强东

在去年京东净收入为5769亿元,其中技术和服务成为新的增长点,京东要做一家以技术和服务驱动的电商公司,那么就要引入各类优质第三方卖家。

尽管国美在品类上和京东属于同类竞争,但合作的空间却亦是巨大,比如国美在供应链、配送、售后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是京东发力下沉市场时所需要的的。定制化家电产品可以补齐京东大家电品类,满足不同层次用户需求。而国美也可以利用京东线上流量优势来留存转化线下用户资源,京东+国美的品牌价值是超出预期的。

结语:大佬不在,但江湖依然有大佬的传说,即便黄光裕能再次英雄归来重掌国美,还能带领国美在家电零售市场杀出一条属于国美的血路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