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中,四野是公認的裝備最精良兵力最多的一支野戰軍,戰績也很輝煌,三大戰役就打了兩個,從白山黑水一直打到天涯海角,共消滅國軍180多萬人,其中許多都是老蔣的嫡系精銳。然而這樣一支威猛之師,在解放戰爭中也打過不少敗仗,除了四平戰役外,還有三大敗仗鮮爲人知!

一、沙嶺戰役。

時間:1946年2月16日至19日

守方:國民黨新6軍22師66團(欠1個營)及師教導營2000餘人

攻方:四野第4縱隊,司令員吳克華,副司令韓先楚

結果:4縱在兵力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經過兩天三夜的苦戰,沒能拿下沙嶺,還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此戰殲敵647人,自身傷亡2157人。

經驗教訓:部隊存在輕敵思想,戰鬥打響後,步兵和炮兵沒有很好的協同,步兵衝鋒時,炮兵已經將炮彈打光了,而且射擊精度不高,對敵人的殺傷力有限,沒能很好地支援步兵作戰。沙嶺戰鬥,4縱傾盡全力仍打不贏國軍一個王牌團,從一個側面證明了當時四野的攻堅能力還比較欠缺,還不具備消滅國軍王牌的實力。

二、德惠戰役。

時間:1947年2月28日至3月2日

守方:國民黨新1軍第50師7000餘人

攻方:四野第6縱隊

結果:我軍經過多日苦戰,在兵力佔優的情況下沒能拿下德惠縣城,還付出了比較大的代價。德惠史料記載我軍犧牲了800人,但一些參加過這次戰役的國軍老兵回憶我軍傷亡在2萬以上。

經驗教訓:德惠戰役,我軍集中了4個師的兵力,還有80多門火炮和數輛坦克參戰,但最終卻以失利收場,原因主要有三點。第一個原因就是在敵情判斷上出現了重大失誤。戰前,認爲據守德惠縣城的只是150團的殘部,戰鬥打響後卻發現是一個整師;第二個原因是四面出擊,沒有主攻方向,結果導致兵力分散,沒有形成有力的拳頭,兵力優勢沒有發揮出來;最後一個原因就是炮兵、坦克和步兵沒有形成合力,基本是各打各的,威力大打折扣。

三、沙後所戰役。

時間:1947年12月16日至17日

守方:國民黨新6軍22師65團兩個營及一個炮兵連1500餘人

攻方:四野2縱第4師

結果:戰後所戰役,我軍本計劃全殲敵人,但結果非但沒能達成目標,還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在這次戰役中,我軍共殲敵800人,自身傷亡1000多人,其中10團副團長王國華、一營營長閔西元、二營營長王寶貴、十一團二營教導員陳濟夫和特等功臣、戰鬥英雄牛來恩等人均在戰鬥中犧牲,代價十分慘痛。

經驗教訓:沙後所戰役之所以失利,除了守軍的火力兇猛之外,還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因。首先,對敵情的判斷出現了嚴重的失誤。戰前,估計沙後所守敵只有兩個連,實際上卻是兩個多營;其次,對敵人的作戰能力估計不足,以爲敵人可能一打就跑,缺乏攻堅的思想準備;最後,指揮失誤,部隊沒有協調好,此打彼停,沒有形成優勢兵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