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贤文·朱子家训》中有一句名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意思是在困难的时候即使受人一点小小的恩惠以后也应当加倍报答。然而越南人似乎不明白这个道理,越南抗法斗争和抗美斗争时期,我国都出了大力,帮了越南不少忙。这已远非“滴水之恩”所能形容了,然而黎笋上台后,不仅将我们对越南的帮助忘得一干二净,反而当起了“白眼狼”,处处向我国挑衅。

越方先是对国内的华人华侨下手,没收了他们辛辛苦苦打拼来的家产,接着又在边境频频挑起事端。最后,我国实在忍无可忍,决心发起自卫反击战。然而就在战争即将打响的时候,时任昆明军区司令员的王必成却被突然调到了武汉军区,其职务由原武汉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接任。自古以来,临阵换将都是兵家大忌,那么当时为何要这样做呢?主要原因是和王必成相比,杨得志更有优势。

第一个优势就是大兵团作战经验丰富。王必成和杨得志都是我军中身经百战的名将,都打过不少大仗和恶仗。但在指挥大兵团作战方面,杨得志的经验更为丰富。解放战争时期,杨得志就曾担任过兵团司令员,而王必成只担任过纵队司令;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杨得志担任过志愿军司令员,指挥过百万大军作战。

王必成虽然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但仅是兵团副司令,而且直到1953年4月份才入朝,此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接近尾声,因此王必成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实战机会。不论是解放战争时期还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在指挥大兵团作战方面,杨得志的经验都比王必成更为丰富,因此和王必成相比,他更适合出任对越自卫反击战西线总指挥。

第二个优势是杨得志更熟悉越军的技战术和打法。美越战争期间,中国不仅给越南提供了武器装备上的支持,还派出了军事顾问团和观察团,杨得志就是其中的一员。在越南期间,他不仅近距离观察了美军也了解了越军,对越军的技战术和打法了然于胸,而且还学会了如何在越南的大森林中生存、行军和打仗。这对于从来没有和越军交过手的我军来说,无疑是一项宝贵的财富。

正因为这两点原因,杨得志才取代了王必成出任对越自卫反击战西线总指挥,因为知己知彼,战争爆发后,西线打得极为顺利,损失也比较小。这场战争结束后不久,杨得志出任我军总参谋长。作为一代战将,王必成没能指挥这场战争,心中肯定是有遗憾的,为了弥补这种遗憾,他把自己的儿子、小女儿和已有身孕的儿媳都送上了战场,并对夫人说:“我们家有三个半人参战,此愿可遂,此志可明”,这种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