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事中

不論茶湯的品質呈現

還是茶事本身的進行

人,茶,水,器皆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如果說茶是本土的

那麼它紮根的土壤砂石

則是來自原鄉的

在地印記

老巖泥是植根於臺灣當地的原生巖礦

臺灣陶藝家們將己之匠心與熱情

傾注其中

無數次探索,千百次燒造

至今

老巖泥成爲臺灣陶藝家創作的基礎材料

以及承載茶湯的文化符號

最早了解老巖泥和使用老巖泥燒製的器

始於臺灣陶作坊

當時並不識得陶作坊創始人林榮國先生

在後來多次與林榮國先生關於茶的交流中

深刻的感受到這位從1978年至今

潛心專研陶的學術與創作藝術的陶藝家

質樸,謙和

嚴謹,精進

熱愛,執着

和他不斷以陶作坊的作品進行詮釋和表達的

茶之觀點

以器引茶

肖思學

2020.5.28

往下看:關於老巖泥的要點知識

1.老巖泥茶器和柴燒茶器的區別

柴燒是以木柴爲熱源的燒製技術,是最傳統而古老的燒製技藝。柴燒作品的肌理與釉彩,是木柴燃燒後的木灰與土坯表面的成分經高溫熔融產生變化的結果。理論上任何陶瓷器都可用柴燒來燒製,老巖泥,作爲一個泥料,當然也可柴燒。而老巖泥茶器上類似於柴燒的紋理色澤,主要是因礦石成分高溫下在器物表面呈現的如同柴燒的變化,自然,質樸且富於變化。

2. 老巖泥茶器和紫砂茶器的區別

老巖泥和紫砂兩者都屬陶類,都是泡茶的優質器具的選項之一。在用料成分、燒製工藝上不完全一樣,導致對於茶湯的呈現也有所不同,從而適配不同的茶。

3. 老巖泥茶器,材質表面的顆粒是什麼?

臺灣素有“地質家樂園”之稱,這裏的石頭一般都被稱爲巖礦。用這裏的石頭和陶土融合在一起,結構中的礦物質可以把茶的苦澀調和爲醇和、順滑。原理如同紫砂對於茶湯的改變,所謂器爲茶之父。

在多次高溫氧化還原下,大量碳元素和土坯裏的鐵、鈉等元素產生共熔現象,土胎質地由此更加堅硬,壺胎呈現出富於光芒的金屬質感。

但是,泥料中的礦物質(如石英、雲母等)在約1250度高溫左右無法熔融,老巖泥器用表面就會出現突出分佈,從而表現出粗獷素樸的質感。

4. 老巖泥茶器的特點?一次燒適合泡什麼茶?三次燒適合泡什麼茶?六次燒適合泡什麼茶?

老巖泥富含礦石,即石英土坯,經高溫氧化還原燒製後,可以轉化水質,能體現茶湯醇厚滑爽及香氣的純正清揚。呈現顆粒狀的胎質,散熱慢,聚溫性比陶與瓷更勝一籌。一次燒,三次燒,六次燒其實是指進窯燒製的次數。隨着重複窯燒次數的增加,胚體結構質地更加緊緻結實,密度越高,熱傳導性能越快,相對茶湯的呈現也會產生一定的變化。從而適配不同的茶。

一次燒適合老茶、重發酵的茶或非高香類茶,比如紅茶,普洱熟茶,黑茶,老茶等。如果是普洱生茶,建議品飲年份在15年以上。

三次燒適合中度發酵和中度焙火的烏龍茶,老白茶等。如果是普洱生茶,比較適合中期茶。

六次燒適合瀹泡普洱生茶,輕度發酵及輕度焙火的烏龍茶,新白茶或綠茶等。

蓮語學堂 | 茶事美育研習社 | 書茶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