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位教育學家曾說:“如果中國的孩子都習慣喫漢堡、喝可樂、看美國超級英雄電影、過聖誕節,那麼他們離忘記本國文化也就不遠了。”

換個專業點的詞彙,這叫做文化輸出。美國一向對中國虎視眈眈,所以美國的高層特別想把美國的文化和理念輸出到中國,讓中國的下一代人逐漸喪失對本民族的文化認同,這一招叫做精神上的“斬首行動”,過程十分溫和且潛移默化,而當一個民族完全接受了另一個民族的飲食、習俗、節日,那麼這個民族已經名存實亡了。

但是,美國人的算盤打得很好,美國電影的特效也確實做得很棒,但他們卻遠遠低估了他們的對手---中華文化的實力。

我來舉個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的時候,在蘇聯的帶領下,社會主義陣營的地盤幾乎席捲了半個地球。可是1991年蘇聯解體後,於是世界上只剩下五家社會主義國家,並且只有中國越來越強大,甚至近些年來在某些領域成爲了美國旗鼓相當的對手。大家沒有想過這是爲什麼嗎?

蘇聯和中國同樣實踐了馬克思的理論,爲啥中國這條路走通了,蘇聯卻失敗解體了呢?原因只有一個,馬克思的理論好比是魚,蘇聯文化和中華文化就是養活這條魚兒的水。這條魚兒比較金貴,對環境要求很高,它要求環境能隨着它作息時間的不同而發生不同的變化,要求魚塘足夠大,足夠深。這個時候中華文化不但能充分利用自己在五千年曆史中的經驗和教訓及時調整出了魚兒所需要的基本條件,而且某些先賢的思想還能和魚兒碰撞出火花,產生新的文化,新的發展方向,走出自己的特色,中華文化不僅包容了這條魚,還讓它徹底成爲了中華文化的一部分。而蘇聯雖然也有燦爛的文化,但畢竟時間跨度不夠深,不夠長,不能靈活應對,最終和魚產生了排斥反應,只能以失敗告終。因此,好的武功需要好的心法去融會貫通,缺失一樣,你這武功都練不成。

除了這一點,還有很多外國人不明白,爲什麼在中國,一個和尚可以幫助一個道士挑水?在外國,不同的宗教信仰幾乎是讓兩邊的信徒互相爲敵的,當今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就是因爲宗教矛盾而戰火不休。但在中國,不同的宗教夠互相包容,西遊記裏面,玉帝遇難,佛祖搭救,甚至在封神榜裏面,原始天尊允許自己的弟子去修佛,並且稱這是他弟子的機緣。從種種神話古籍之中我們能得出,中華文化的包容性真的是妙不可言。也正是因爲有了這種強大的包容性,所以這幾千年來,我們幾乎吸收了所有曾經自己敵人的文化,然後把他們演變成了我們的一部分,比如清朝的統治者在入主中原之後,經過幾百年的演化,也幾乎全部接受了漢文化。

包括美國這些年來一直在對我國實施所謂的文化入侵,但屢戰屢敗,肯德基,麥當勞剛進入中國那會的確很吸引人,但現在提起那些食物,大部分人都會告誡你一句:“喂,孩子,垃圾食品要少喫啊!碳酸飲料要少喝呀”美國人拯救世界的電影,特效確實做得不錯,但看多了也會膩啊,而且疫情過後,我看美國拯救世界的電影表情基本上是這樣的。我相信不少人和我是一樣的感受,反而是看流浪地球讓我舒服了不少,因爲當災難真的來臨,能拯救我們的,恐怕真的就是一那一張張看似平凡的面孔,而不是所謂的孤膽英雄。

而令美國人更加擔心的是,新一代的中國人的確已經適應了西式飲食,喫牛排、漢堡也是司空見慣。但這完全不代表中國人會拋棄引以爲豪的中華飲食文化、更別提由此在思想上被同化、習慣西式思維。這讓他們感覺他們的文化快要變成我們文化的一小部分了。

一位叫馬丁教授曾說過:“中國的歷史和文化非常悠久、深厚,如果我沒有從事國際性工作,那麼我可能會選擇用一生的時間去研究中國文化,因爲它太有魅力了。如果我再多去幾次中國,可能就會變成一個英國籍的中國人。所以不要試圖去同化中國人,因爲首先你會被同化。”

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厲害之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