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四段,從無花果樹得教訓。

作者說,早晨,他們從那裏經過,看見無花果樹連根都枯乾了。彼得想起耶穌的話來,就對他說,拉比,請看,你所咒詛的無花果樹,已經枯乾了。耶穌回答說,你們當信服神。我實在告訴你們,無論何人對這座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里。他心裏若不疑惑,只信他所說的必成,就必給他成了。所以我告訴你們,凡你們禱告祈求的,無論是什麼,只要信是得着的,就必得着。你們站着禱告的時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們,就當饒恕他,好叫你們在天上的父,也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若不饒恕人,你們在天上的父,也不饒恕你們的過犯(有的版本沒有這一句,比如rsv版本)。

本段結束。

這段話的馬太福音版本在21:20-22、6:14-15,路加福音還是沒有抄。我們前面說過,耶穌咒詛無花果樹的故事在馬太福音裏只有一段,馬可福音裏原是兩段,這裏是下半段,指耶穌咒詛完那棵無花果樹,到第二天,門徒發現那棵無花果樹枯乾了,也就是說,耶穌的咒詛應驗了。當然,這個應驗只是作者編出來的故事而已,並非真實。馬太福音嫌他編的故事要過一天才應驗、不夠神奇,於是他就改成耶穌發完咒詛立刻起效。

第21-24句說,彼得發現昨天耶穌咒詛的無花果樹已經枯乾,然後耶穌說,只要你們信神,並且心裏沒有疑惑,就是讓這座山投到海里,也必能做到,無論你們求什麼,都能求得着。在馬太福音裏是寫門徒問爲什麼無花果樹立刻就枯乾了,耶穌如此回答。

作者編這個故事,就是想說有信心就能做到一切,這是這個故事的核心,無花果樹在這裏只不過是作者講“神理”的一件道具,大部分經學家讀這個故事時,把重點放在耶穌爲什麼咒死無花果樹,說無花果樹不結果就該毀掉,根本讀不懂作者的用心。

作者所寫的“有信心就能做到一切”根本是荒唐的虛空之話,否則的話,他想要讓猶太人信仰他們新枝派,怎麼兩千年過去都還不行呢。幸好這世上是沒有神的,幸好作者編的話是空話,否則那些迷信的人整天咒這個死、咒那個下地獄,用不了多久人類就死光了。或者就算他們不詛咒人,他們整天想讓大山飛來飛去,也怪嚇人的,然後山都飛到海里,人類又不幸全部被淹死。

退一步說,就算信心真的很靈,那麼耶穌就應該有信心讓不是果期的無花果樹結果纔對,而不是把無花果樹咒死掉。

如果作者改編一下:門徒走路肚子餓了,耶穌一看,路旁有一顆無花果樹,但是還未到果期,所以沒有結果。耶穌對果樹說,果樹啊,結果吧,因爲我的小徒肚子餓,想喫你結的果。說完,樹上就長出了很多無花果,讓他們每個人喫飽,還裝滿十二大口袋。這麼寫,這個故事就會更加精彩,而且也不顯得耶穌壞脾氣有陰暗的報復心理,同時更可以說明信心的強大作用。不過作者當然可能戾氣太重,想不到這個更好的點子。

第25句說,你們站着禱告的時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們,就當饒恕他,好叫你們在天上的父,也饒恕你們的過犯。

這句話明顯跟前面整段話的意思不融洽。前面的內容說耶穌想找果子喫,無花果樹卻沒結果,耶穌就生氣了、詛咒它枯乾掉。這就好比說,無花果樹“得罪了”耶穌,耶穌不但不饒恕它,反而要害死它。大家都可以看出這句話跟前面的意思是相反的。或許正是因爲這個原因,所以馬太福音沒有將這句話抄在這裏,而是在6:14-15那裏另外給開一段,專門說“論饒恕”。

第26句說,你們若不饒恕人,你們在天上的父,也不饒恕你們的過犯。有的版本沒有這一句,比如rsv版本。如果確實是這樣的話,那麼有可能是這樣,馬太福音轉抄第25句時,又自我發揮加了這一句,而後來有些人覺得加的這句比較好,就也將這句話加在馬可福音裏。

第25-26這兩句話看起來是挺有哲理的,你饒恕別人,神也饒恕你,你不饒恕別人,神也不饒恕你。經學家說,這句話是耶穌對主禱文中6:12的深入解釋,那句話說: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但是我們前面說過,有些話看起來有哲理,其實卻是沒哲理的,如果你免別人的債,神就免你的過犯,那逃避神的懲罰未免太容易,神未免太容易被愚弄。

有些話作爲處世之言是可以的,但是作爲律法或者神法則明顯是不行的,如果這樣行的話,這個律法或者神法就有很大的空子,容易被人利用和鑽空子。我想作者寫出這樣的話,其實也就是教信徒們在自己教派勢力比較弱的時候如何處世。對當時新枝派的人來說,你對仇敵不得不饒恕,因爲不饒恕你也搞不過人家,只有讓自己更不好過而已。對自己的教友當然也要饒恕,不饒恕的話,自己本身力量已經夠小,再鬧鬧,不用仇敵來打擊,就會自取滅亡。

這句話的作用跟前面的“論發怒”和“論報復”一樣,都是讓他們要知道審時度勢、忍辱求生。反過來說,這句話也告訴他們,你們求神報復,神沒有幫你們,這不是神不靈,而是神反對你們這麼做啊。信徒們就是這樣被忽悠的。

我們前面說過,就算在新約裏、不算舊約,人們要不要饒恕別人的過犯,也是看上下文、看作者當時要講什麼內容。比如在這裏作者說要饒恕,但是當他寫的主題是在批評文士和法利賽人的時候,就不再說饒恕。馬太福音第23章就多處寫:你們這假冒爲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如果說要饒恕,文士和法利賽人至少是他們的同族人,爲什麼不饒恕呢。另外,在基督教成爲羅馬國教之後的一千多年裏,基督教由弱變強後就很少再講饒恕人,後來歐洲和中東的大部分爭鬥都是基督教引起的。

熟悉歐洲歷史的人都知道,歐洲歷史上大到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小到人與人之間的決鬥都要大大地多於其它地方,可見所謂神的調劑根本沒有起到作用。宗教根本就不是讓人和平的,正如馬太福音10:34-36說:你們不要想我來,是叫地上太平,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動刀兵;因爲我來,是叫人與父親生疏,女兒與母親生疏,媳婦與婆婆生疏;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裏的人。

由歷史我們可以看出,基督教其實只是在自己弱勢的時候講饒恕,而在自己強勢之後,就只講“得勢不饒人”。

當然,基督教成爲羅馬國教之後雖然整個宗教是強勢的,但是宗教內還有很多個人生活在底層,他們心裏不想饒恕,表面上也不得不饒恕。另外某個地區的人因爲環境的原因普遍信仰同一個宗教的時候,總有些人因爲本性純良而愛寬恕人,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也不否認基督教裏有不少信徒確實是“按饒恕別人這樣的訓導”去做的。

第五段,祭司長不服耶穌的權柄。

作者說,他們又來到耶路撒冷。耶穌在殿裏行走的時候,祭司長和文士並長老進前來,問他說,你仗着什麼權柄作這些事,給你這權柄的是誰呢。耶穌對他們說,我要問你們一句話,你們回答我,我就告訴你們,我仗着什麼權柄作這事。約翰的洗禮,是從天上來的是從人間來的呢。你們可以回答我。他們彼此商論說,我們若說從天上來,他必說,這樣,你們爲什麼不信他呢。若說從人間來,卻又怕百姓。因爲衆人真以約翰爲先知。於是回答耶穌說,我們不知道。耶穌說,我也不告訴你們,我仗着什麼權柄作這事。

本段結束。

這段話的馬太福音版本在21:23-27,路加福音的版本在20:1-8。這個故事很難得,三部對觀福音書寫的基本一樣,除了第一句稍有不同之外,主體內容竟然都沒有改動。看來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作者都覺得這個故事已經完美,沒有太多的地方可以修改。

不過他們都是想寫自己版本的人,故事的主體不好改,能改的第一句就儘量改。馬太福音說:耶穌進了殿,正當他教訓人的時候,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來問他。馬可福音說:他們又來到耶路撒冷,耶穌在殿裏行走的時候,祭司長和文士並長老進前來問他。路加福音說:有一天耶穌在殿裏教訓百姓,講福音的時候,祭司長和文士並長老上前來問他。三個版本中,耶穌在幹什麼的時候各有不同,來問耶穌的人,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的相同,馬太福音的少了文士。

這個故事就是典型的我們前面說過的窮人幻想出來的智者與富人權貴爭鬥的故事,說窮人中的智者因爲機智並且佔理令對方恨得咬牙切齒,卻又無可奈何。實際上這樣的事情是不會存在的。假設耶穌真的是加利利到耶穌撒冷去裝先知的人,祭司長等人只要看他不順眼,能勸他走則勸他走,勸不走的話,絕對會對他進行武力驅逐,哪有可能讓他問到啞口結舌還毫無辦法呢。

經學家說,祭司長等人想來挑戰耶穌的權柄,但是被耶穌一個問題反問,他們無法回答,就失去挑戰耶穌權柄的權利。其實這個問題是作者自己想出來的,祭司長的爲難也是作者自己想出來的,這個問題沒有機會真正去問當時耶路撒冷的祭司長。如果問了,他們可以輕鬆地回答,施洗約翰只是個人,而且他已經是個死人。

施洗約翰是當時裝神弄鬼的“救世主”之一,他主要活動的地方也是加利利,所以他在加利利被捕和被殺。施洗約翰雖然當時在貧窮百姓中頗有些名聲,但是作爲統治階級和正統神職階層,自然不會把他當真的先知,要是真的把他當先知,也就不會將他抓起來處死。加利利分封區當時是不如猶太分封區的,加利利的希律都不把約翰當回事,難道耶路撒冷的祭司長還會把他當回事、還會怕說施洗約翰是人的話、百姓就要起來造反嗎,這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說,這樣的故事也就窮人自己聽着樂樂而已,根本經不起推敲。

我們說過,因爲施洗約翰是真實的歷史人物,所以作者經常要拿他來證明“耶穌”的真實存在,和抬高耶穌的地位。但是我們從福音書也有很多地方將約翰的門徒和法利賽人的門徒相提並論可以看出,施洗約翰其實根本不是他們新枝派的人。馬太福音11:11甚至說,天國裏最小的都比他大,這句話潛在意思就是說約翰根本進不了天國,能進天國的話就算他是最小的,他起碼跟最小的一樣大吧。我們不管作者的原意是不是說約翰進不了天國,但是我們從福音書也有很多地方是踩約翰的,就可以看出約翰當時並不是他們教派的人。他們提施洗約翰的時候,都是爲了從施洗約翰那裏沾光,希望猶太人能因爲施洗約翰而相信耶穌的存在,並加入他們教派。

在這個故事中,作者就是想暗示讀者,耶穌的權柄跟施洗約翰的權柄一樣,都是來自天上的神,祭司長文士和長老他們不肯承認這一點,但是也不敢否認,他們憎恨耶穌,卻又無可奈何。不過事實上耶穌並不存在,這件事也是純屬虛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