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亦稱爲三國時期,是在漢末時期,由“魏、蜀、吳”三個諸侯勢力所建立的封建帝國。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存在不足百年的三國時代,無疑是最爲波瀾壯闊的篇章,總有着挖掘不完的話題。

在這段精彩紛呈的三國曆史中,有着太多說不完、道不盡的英雄情懷和家國天下。曹操、孫權、劉備、呂布等一個個蓋世梟雄,爲一統天下,彼此間相互攻伐數十年後,到頭來,大好的河山最終還是落入了一個“裝病、怕老婆”、不顯山不露水的司馬懿手中。

司馬懿,字仲達,河內郡人。乃是三國時期曹魏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更是西晉王朝的奠基人。出身於高級士族的司馬懿,其先祖乃是東漢的將軍,曾祖和祖父也都曾擔任過東漢的封疆大吏,其父司馬防則官居京兆尹。

在三國時期,一個人之所以能成就一番事業,除了具備敏銳的政治頭腦、出衆的軍事才華以及能屈能伸的個人品行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便是具備極強的生命力。在三國可以和他比肩的人才中,司馬懿是活得最長的那一個。

建安十三年,曹操當上了丞相,隨後便採取強制手段徵招才華橫溢的司馬懿入朝爲官。幹了沒多久時間,老謀深算的曹操便逐漸察覺出司馬懿此人“有雄豪志”,同時又發現他有“狼顧之相”,心裏很忌諱。因此,時常對曹丕說,要時刻提防着司馬懿。

但令曹操沒想到的是,曹丕竟然沒有聽從他的話,不但不防着司馬懿,反而還對他委以重任,並且在自己臨終時,還令司馬懿爲輔政大臣,輔佐太子曹叡。此時的司馬懿,已經是魏國的元老,是魏明帝對抗蜀漢諸葛亮的利器。

但就是這麼一個曹魏政權的元老人物,竟然親手策劃和發動了一場事變,將曹氏政權推向了覆滅的邊緣。

249年正月,魏少帝離開洛陽到高平陵去祭掃先祖陵墓,同行的則有大將軍曹爽、中領軍曹羲和武衛將軍曹訓等。有趣的是,原本病怏怏的司馬懿,等天子和曹爽等人出皇城後,他的病瞬間就好了。

善於把握時機的司馬懿,把握住了這次難得的機會,披甲提槍、帶着自己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以及帳下親信,率領兵馬佔領了城門和兵庫。與此同時,司馬懿假傳皇太后的詔令,撤去了曹爽的大將軍職務。

雖說是曹氏宗親,但平日裏只知喫喝玩樂的曹爽等人,卻儼然沒有曹操的沉穩老練,得知司馬懿發動事變,衆人急得亂成一團。沒有真材實料,又遇事不沉穩的曹爽,最終架不住司馬懿的一番花言巧語,選擇了乖乖投降。

高平陵事變後,司馬懿成功上位,奪取了曹魏一切大權,成爲了名副其實的一名權臣。同年十二月,天子下詔令給司馬懿九錫之禮,朝會不拜。爲了鞏固司馬家族地位,消除可能存在的隱患,司馬懿對曹魏宗室舉起了屠刀,前後共誅殺七千餘人。

看到這裏,可能會有人發出疑問,就是當年跟隨曹操東征西討、南征北戰的那麼多忠心耿耿的部下,怎麼就在這次事變中,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曹魏政權“清君側”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爲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時,此時距離曹操去世已經過去了近三十年時間了。那些曾經追隨曹操的老部下,大多數都已經作古,剩餘的一小部分,面對強勢的司馬懿,又能翻起多大的浪花呢?

正所謂,日防夜防、家賊難防,原本被曹丕寄予厚望的司馬懿,到頭來卻是親手埋葬曹氏江山的劊子手之一,如若曹丕泉下有知,不知他時候追悔莫及,沒有聽取其父曹操的忠告呢?

參考資料:《三國志》、《三國演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