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历史有点意思,因为它出现了两位有点意思的国君,一个是宋襄公,一个是宋康王。宋襄公,名兹甫,是宋国的第二十任国君;宋康王,名偃(所以有人也称他为宋王偃),是宋国的末代国君。

在历史上,宋襄公以讲仁义而流芳百世,宋康王以残暴而遗臭万年。但我们所看到的,并非事实的全部。

1、宋襄公讲仁义

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嫡长子,目夷是宋桓公的庶长子,目夷的年纪比宋襄公大。周襄王元年,宋桓公病重,按周朝礼法,宋桓公的国君之位应由嫡长子宋襄公继承,但宋襄公却说:“目夷年龄比我大,而且忠义仁义,请立目夷为国君吧。”请求宋桓公把国君之位传给目夷。

宋桓公把宋襄公的想法告诉目夷,目夷听后说:“能把国家让给我,这不是最大的仁吗?我再仁,也赶不上弟弟啊!况且废嫡立庶,也不合制度。"为了躲避宋襄公让贤,目夷只好逃到卫国,直到宋襄公继位之后,目夷才回到宋国。

宋襄公讲仁义,最著名、最典型的例子,发生在宋、楚之间的泓之战中。

鲁僖公二十二年,宋襄公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楚国出兵救郑国。于是,宋、楚两军在泓水河相遇。

楚军正在渡河时,宋国军队已经在泓水岸边摆好阵势。时任宋军司马的夷目建议宋襄公,趁楚军渡河之机发起攻击,一举打败楚军。宋襄公不同意。

楚军渡过泓河,正在匆忙布阵时,夷目又劝宋襄公,趁楚军立足未稳之机发起进攻,以求打败楚军。宋襄公还是不同意。

如此一直等到楚军排好阵势,宋襄公才下令宋军出击。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的亲兵全部战死,他本人也受了伤。

宋国打了败仗,损失惨重,许多人都埋怨宋襄公不听夷目的意见。宋襄公却反而教育起那些评判自己的人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不久,宋襄公身死,留给讲仁义的美名。

2、宋康王的残暴

在历史上,宋康王被称为“桀宋”,意即他就像夏朝末代君主桀一样,是一个暴君。宋康王之所以被称为“桀宋”,主要的“罪状”有以下几个:

第一、宋康王的国君之位得位不正,他从哥哥手里夺过国君之位的。这与讲仁义的宋襄公想要把国君之位让给哥哥目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宋康王曾出兵灭掉滕国,攻占薛地,向东击败齐国,夺取五座城,向南战胜楚国,占地方圆三百里,向西打垮魏军。

第三、为了早日成就霸业,宋康王曾射天鞭地,砍倒并烧毁神坛,以表示自己的声威可以镇慑鬼神。

第四、宋康王曾在宫室中饮酒,令室中的人齐声高呼万岁,大堂上的人闻声响应,堂下的人接着响应,门外的人又继续响应,以至于国中没有人敢不呼万岁。

3、历史的另一面

由于前述的两个事例,让世人一直以为,宋襄公是一个讲仁义的人。但熟悉东周历史的细心读者可能也发现了,宋襄公其实并非一直讲仁义,他也有残暴的时候。

春秋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去世之前,未能妥善处理继承人的问题,结果,齐桓公一死,他的六个儿子就展开了国君之位的争夺。其中,太子昭是齐桓公在世时就托付给宋襄公,因此,在诸兄弟争位中,太子昭逃到了宋国,请求宋襄公帮忙。

齐国是当时的大国,能够插手齐国的国君继位问题,正是扬名立万的好机会。所以,对于齐国太子昭的请求,宋襄公欣然答应,并马上联合了卫、曹、邾等诸侯国,送太子昭回国继位,就是齐孝公。

顺利安定了齐国国君继承之后,宋襄公竟飘飘然起来,想进一步确立自己的名望,接替齐桓公的霸业,并正式摆出了天下霸主的架式。

滕国不服,宋襄公就把滕国君宣公囚禁起来。鲁僖公十九年,宋襄公邀集曹、邾、鄫几国在曹都会盟,鄫国国君迟到,宋襄公便在邾国惩罚了他。曹国没有尽地主之谊送羊给他,宋襄公于是派兵包围了曹国。

宋襄公的凶暴,引起了诸侯的极大不满。在陈国的倡议下,鲁、陈、蔡、楚、郑、齐等国在齐国开会,以示对齐桓公的怀念。实际上,怀念齐桓公只是由头,他们在齐国开会,真正的目的是不承认宋襄公的霸主地位,与宋襄公搞对抗。

宋襄公见中原诸侯都不服他,便想联合楚国压服中原诸国——就当时而言,宋襄公此举,实际上是引狼入室,齐桓公、晋文公称霸时,都十分注意压制楚国,防止楚国势力向中原渗透。

鲁僖公二十一年,宋襄公与楚国约定在盂地结盟,楚国人满口答应。夷目劝宋襄公说,宋国是小国,小国要争当霸主会招来灾祸。但宋襄公不听。

在去盂地与楚国会盟之前,夷目又劝宋襄公说,楚国人不讲信用,希望宋襄公带上军队,以防有变。宋襄公却说:“是我自己提出来不带军队的,与楚人已约好,怎能不守信用呢?”于是就不带军队去赴会。

楚国人见宋襄公没有带军队来,果然就把宋襄公囚禁了起来,以要挟宋国。幸亏夷目有所防备,从会上逃回,团结宋人抵抗楚军,拒不投降。楚国见只捉到一个国君没有用,便在鲁僖公调停下,放回了本想当天下霸主却反而成了楚国囚徒的宋襄公。

再说宋康王。上述宋康王之所以被称为“桀宋”的几点“罪状”,其实也不足以证明宋康王就真的残暴。

第一、宋康王以武力从哥哥宋剔成君手里夺过国君之位,的确有得位不正的问题。但宋剔成君在位数十年,却毫无作为,这样尸位素餐的国君,留着又有何用?

国君之位,以能者居之!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晋文公等霸主,无一不是在与众兄弟的争夺中脱颖而出;后世的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明成祖朱棣等颇有作为的帝王,或从兄长手中、或从侄子手中夺取皇位,也从来没有人说他们残暴。

第二、宋康王出兵灭掉滕国,攻占薛地,向东击败齐国,夺取五座城,向南战胜楚国,占地方圆三百里,向西打垮魏军。

《荀子·仲尼》载,齐桓公"并国三十五";《韩非子·难二》载,"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有度》载,"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十过》载,秦穆公"兼国十二,开地千里";司马迁也说,春秋时期,“弑君三十六,灭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彼此争战兼并,是十分常见的事。所以,宋康王出兵灭掉滕国,攻占薛地,击败齐国、楚国、魏国这些事件,与其说是宋康王残暴,不如说是宋康王很有作为。

实际上,最先称宋康王为“桀宋”的,并不是宋国人,而是上述这些被宋国打败过的诸侯国。而这些诸侯国之所以要鼓吹宋康王是“桀宋”,不仅有打不过就抹黑、泼脏水的目的,更有挑拨离间宋国人民的企图。

第三、宋康王射天鞭地、烧毁神坛、饮酒时令人齐声高呼万岁等举动,也不能证明他就是一个暴君。我们如果能够设身处地地替宋康王想一想,大概就能够理解他做这些事情的真实目的,即他想破除国人对鬼神的崇拜,将国人团结在自己身边,以帮助自己成就霸业。

只可惜,宋康王野心太大,加之在兼并过程所采取的策略不当,同时与周边的诸多国家为敌,最后才被齐国打败,客死他乡。

总之,在世人眼中,一向讲仁义的宋襄公,其实也有自高自大、自以为是、不讲仁义的另一面;而一向被认为残暴的宋康王,他的所作所为,也有其更深层的动机和令人同情的另一面。看人,不能单一面,这就是历史的有意思之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