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很美,春有百花,秋有月,每天都有不一樣的故事,每天都有不一樣的精彩。關於《活着》餘華是這樣說的,“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餘華的這句話也是《活着》中徐福貴的真實寫照,伴隨着親人的陸續離世,福貴已經不知道悲傷爲何物,他只是爲了活着而活着。

生而爲人,不容易

《活着》中的徐福貴,《祝福》中的祥林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保爾柯察金,故事中的主角總是會經歷各種各樣的磨難,在磨難中掙扎着前行。

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文學作品爲了增加衝突感和震撼性,往往會把現實中的矛盾升級,讓矛盾更加突出,衝突更加尖銳。《活着》中的徐福貴就是一個十分典型的例子,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幾乎所有的不幸,全部都發生在他身上了。現實中可不會有如此坎坷的人生。

現實中的不幸,更多是現實和理想之間的矛盾,是想要和得到之間的不平衡所致。

現實中的人,大多在乎的是工作不順心,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錢越來越不夠花。

爲此他們背井離鄉、夙興夜寐,風裏去,雨裏來,只是爲了能離理想更近一點。

前幾天和老家的一個親戚聊天,他感慨道:“轉眼我已經在南方十多年了,這些年來,我失去了很多東西。我每年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一方面因爲離家太遠,回家不方便;另一方面來回的路費太貴。我也知道‘父母在不遠游’,我也不想讓我的孩子成爲留守兒童。可是有什麼辦法呢,生而爲人,首先要活下來,才能考慮其他。”

是呀,生而爲人,首先要活下來,才能考慮其他。如果你一無所有拿什麼盡孝,用什麼給子女營造更好的生活環境。他說,他和妻子兩個人在外面省喫儉用,就是想多掙點錢。

可是他的兒子卻在家裏山喫海喝,爺爺奶奶上了年紀也管不了他。他抽好煙,喝好酒,經常和他的一幫小兄弟們喫喝玩樂,每個月得好幾千的開銷。

付出和得到,永遠不會成正比。

一方面爲人父母的爲了整個家庭,背井離鄉,省喫儉用;孩子卻恣意妄爲,喫好的,穿好的,還從來不爲父母考慮。

昨天看到一個視頻:一對父母,跑到千里之外的重慶去看女兒,爲了省錢,他們是帶着乾糧上路的,可是女兒死活不見還不說,還讓她的母親滾,還說:“你怎麼不去死啊!”並且把她父母的微信和手機號都拉黑了。

你可能不知道,這對父母爲了替女兒還二十多萬的債務,不但家徒四壁,還借了幾萬塊的外債,至今還沒有還清。可是這次女兒又打電話往家裏要錢,說是又欠了很多錢。這就是這對父母爲何不遠千里來找女兒的原因。看到這對父母痛哭流涕的樣子,周圍的人深爲他們表示不值。

很多時候,付出和得到並不會成正比。就像這對父母一樣,他們的這個女兒不但沒有成爲他們期待的樣子,不但讓他們多年的辛苦付之東流,還傷透了他們的心。

還有一種痛苦是你無法預料,更難以接受的。

天災人禍是誰也無法預料的,但是有些事情更令人無法接受。前兩天有這樣一個新聞,一個大學生因爲補考作弊被發現,而墜樓身亡。這對於他的父母來說就是一種難以接受的痛。

辛苦了半輩子,終於把孩子養大,眼看就長大成人了,卻發生了這樣的事情,白髮人送黑髮人,還是因爲這樣的原因,這讓人情何以堪呢!

雖然這樣的事情,令人難以接受,卻時有發生。也不知道現在的年輕人到底是怎麼了?活着不好嗎?你看看《活着》中的徐福貴經歷了那麼多痛苦的磨難,還堅強地活着,絆倒你們的這些挫折又算得了什麼呢?

另一個人世界有什麼,誰也不知道。但是在這個世界中有自己有呼吸的空氣,陽光和雨露,還有愛我們的人和我們愛的人。雖然活着很辛苦,但是同樣也有愛和希望的存在啊?看看那些身殘志堅的人,張海迪、史鐵生、海倫凱勒,就會明白,原來能夠自由地行走,自由的呼吸,甚至能夠用眼睛看到這花花世界都是一種難得的幸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