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点蜡,鬼吹灯,堪舆倒斗觅星峰。”

在历史的长河中,纵横古墓的“摸金校尉”可谓数不胜数。但不少人盗墓之后,总是在官府或苦主的追逃下难以善终。然而,民国初年,一位盗墓“能手”不仅成功盗窃了难度系数极高的皇陵,还躲过了官方追究全身而退。

我们来看看他的故事。

民国初年,河南永城青年孙殿英不学无术,加入民间组织庙道会,凭借豪放性格与游侠之气,一路混到了庙道会的首领。

后来此人逐渐做大做强,竟然也成了争霸一方的军阀。1928年5月,他带着手下兄弟投奔蒋介石,被委任为第六军团第十二军军长,驻守在蓟县和遵化一带。

孙殿英。

蒋介石虽然给了孙殿英军长的高位,却根本不拿他当嫡系看,拨给孙殿英的武器装备、军马钱粮等等都少得可怜,逼得孙殿只能自己想办法补足物资的缺口。

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驻地靠近清东陵的孙殿英,当即决定干票大的,盗走东陵里的珍宝,换取物资。

1928年7月,孙殿英带着部队进入东陵。当时陵内留有护陵大臣,还驻扎着守陵的绿营兵丁。但溥仪逊位后,护陵大臣渐渐名存实亡,不仅常常不在官署,还伙同他人倒卖财物,带头破坏陵寝。

这般不敬业的护陵大臣,孙殿英自然不放在眼里。他找了个军事演习需要放置地雷的借口,驱走全部守陵人员,封锁关隘,实行戒严,然后将乾隆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陵盗了个干干净净。

乾隆帝裕陵。

或许是这番盗宝经历太过惊人,以至于金庸忍不住在他的处女作《书剑恩仇录》中,让乾隆留下“若是负了红花会,即使生前尊荣无比,死后也会被人盗墓,尸骨不存”的毒誓。

乾隆发誓的桥段虽是小说家戏言,但他的尸骨的确在孙殿英盗墓过程中弄得零落四散。孙殿英的手下为了尽快取得墓中的宝贝,不惜用炸药炸开墓室,然后粗暴劈开棺椁,把乾隆的尸骨与无数绝版字画扔掷一旁,随意踩踏,将墓中的金银珠宝洗劫一空。

同样遭劫的慈禧定陵也损毁严重。孙殿英也是用炸药炸开墓室,而后将慈禧墓中的宝贝哄抢一空,一些士兵为了尽可能多拿走墓中的宝贝,甚至还将慈禧的衣服解开,取走上面镶嵌的珍珠。

慈禧太后定陵(右)。

东陵盗宝后,孙殿英一夜暴富。随后他立刻购买了1000支步枪、380挺机枪和50门平射炮,将部队的装备升级换代。接着犒赏三军,还把部队每月的军饷都发得足足的,直教一众手下,无不对军长服服帖帖。

东陵被盗的消息传出后,隐居天津的溥仪又惊又怒,他专门设下灵堂,替乾隆和慈禧超度,并且派出大臣,前赴清东陵处理善后事宜。

按溥仪最初的设想,他让大臣收拾好乾隆与慈禧的骸骨重新安葬。无奈墓室破坏严重,溥仪又没有足够的钱重造陵寝,最终只得由善后大臣将骸骨放回原先的墓室中,草草安葬了事。

慈禧墓地宫。

这件事无疑在精神上给溥仪造成了强烈的刺激。溥仪愤恨之下,立刻上告国民政府,要求严惩孙殿英,还亲自手绘了《杀孙殿英图》,当着一众满清遗老发誓,若不杀孙殿英报此大仇,就不是爱新觉罗的子孙。

溥仪怒气冲天之际,正是天下舆论大哗之时。东陵盗宝造成的舆论压力太大,孙殿英难以一手遮天,不得不从赃物中挑选一批珍品,上下打点各处要员,以求脱罪。

乾隆墓中的一柄九龙宝剑,托人送给了蒋介石;慈禧口中的夜明珠,送给了宋美龄;而慈禧枕着的一个翡翠西瓜枕头,送给了宋子文;至于乾隆贴身佩戴的一串朝珠,挑出其中最大的两颗,送给了戴笠。

一番打点惹得孔祥熙和宋霭龄看红了眼,孙殿英急忙挑选了两串朝鞋上的宝石送去,才将朝中要员全部打点到位。

孙殿英。

贿赂上下官员的同时,孙殿英还积极营造舆论攻势,以便逃避罪责。比如他在盗宝后曾自辩道:“满清杀了我祖宗三代,不得不报仇革命……冯玉祥用枪杆子去逼宫,把末代皇帝溥仪及其皇族赶出了皇宫。我孙殿英枪杆子没得几条,只有革死人的命。不管他人说什么盗墓不盗墓,我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大汉同胞!”

这番发言很快赢得了冯玉祥的支持,以至于冯玉祥公开力挺道:“在反对清廷这一点,我干的是活的,殿英老弟是干死的。”

有了冯玉祥等一众大佬的力挺,孙殿英盗宝之事再也无人追究,此后他一路青云直上,官至安徽省主席,算是上演了一出从东陵盗宝案中全身而退的精彩大戏。

参考资料:《孙殿英历史解密全记录》、《我的前半生》

(“小历史”作者竹映月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