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點蠟,鬼吹燈,堪輿倒鬥覓星峯。”

在歷史的長河中,縱橫古墓的“摸金校尉”可謂數不勝數。但不少人盜墓之後,總是在官府或苦主的追逃下難以善終。然而,民國初年,一位盜墓“能手”不僅成功盜竊了難度係數極高的皇陵,還躲過了官方追究全身而退。

我們來看看他的故事。

民國初年,河南永城青年孫殿英不學無術,加入民間組織廟道會,憑藉豪放性格與遊俠之氣,一路混到了廟道會的首領。

後來此人逐漸做大做強,竟然也成了爭霸一方的軍閥。1928年5月,他帶着手下兄弟投奔蔣介石,被委任爲第六軍團第十二軍軍長,駐守在薊縣和遵化一帶。

孫殿英。

蔣介石雖然給了孫殿英軍長的高位,卻根本不拿他當嫡系看,撥給孫殿英的武器裝備、軍馬錢糧等等都少得可憐,逼得孫殿只能自己想辦法補足物資的缺口。

都說靠山喫山,靠水喫水。駐地靠近清東陵的孫殿英,當即決定幹票大的,盜走東陵裏的珍寶,換取物資。

1928年7月,孫殿英帶着部隊進入東陵。當時陵內留有護陵大臣,還駐紮着守陵的綠營兵丁。但溥儀遜位後,護陵大臣漸漸名存實亡,不僅常常不在官署,還夥同他人倒賣財物,帶頭破壞陵寢。

這般不敬業的護陵大臣,孫殿英自然不放在眼裏。他找了個軍事演習需要放置地雷的藉口,驅走全部守陵人員,封鎖關隘,實行戒嚴,然後將乾隆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陵盜了個乾乾淨淨。

乾隆帝裕陵。

或許是這番盜寶經歷太過驚人,以至於金庸忍不住在他的處女作《書劍恩仇錄》中,讓乾隆留下“若是負了紅花會,即使生前尊榮無比,死後也會被人盜墓,屍骨不存”的毒誓。

乾隆發誓的橋段雖是小說家戲言,但他的屍骨的確在孫殿英盜墓過程中弄得零落四散。孫殿英的手下爲了儘快取得墓中的寶貝,不惜用炸藥炸開墓室,然後粗暴劈開棺槨,把乾隆的屍骨與無數絕版字畫扔擲一旁,隨意踩踏,將墓中的金銀珠寶洗劫一空。

同樣遭劫的慈禧定陵也損毀嚴重。孫殿英也是用炸藥炸開墓室,而後將慈禧墓中的寶貝哄搶一空,一些士兵爲了儘可能多拿走墓中的寶貝,甚至還將慈禧的衣服解開,取走上面鑲嵌的珍珠。

慈禧太后定陵(右)。

東陵盜寶後,孫殿英一夜暴富。隨後他立刻購買了1000支步槍、380挺機槍和50門平射炮,將部隊的裝備升級換代。接着犒賞三軍,還把部隊每月的軍餉都發得足足的,直教一衆手下,無不對軍長服服帖帖。

東陵被盜的消息傳出後,隱居天津的溥儀又驚又怒,他專門設下靈堂,替乾隆和慈禧超度,並且派出大臣,前赴清東陵處理善後事宜。

按溥儀最初的設想,他讓大臣收拾好乾隆與慈禧的骸骨重新安葬。無奈墓室破壞嚴重,溥儀又沒有足夠的錢重造陵寢,最終只得由善後大臣將骸骨放回原先的墓室中,草草安葬了事。

慈禧墓地宮。

這件事無疑在精神上給溥儀造成了強烈的刺激。溥儀憤恨之下,立刻上告國民政府,要求嚴懲孫殿英,還親自手繪了《殺孫殿英圖》,當着一衆滿清遺老發誓,若不殺孫殿英報此大仇,就不是愛新覺羅的子孫。

溥儀怒氣沖天之際,正是天下輿論大譁之時。東陵盜寶造成的輿論壓力太大,孫殿英難以一手遮天,不得不從贓物中挑選一批珍品,上下打點各處要員,以求脫罪。

乾隆墓中的一柄九龍寶劍,託人送給了蔣介石;慈禧口中的夜明珠,送給了宋美齡;而慈禧枕着的一個翡翠西瓜枕頭,送給了宋子文;至於乾隆貼身佩戴的一串朝珠,挑出其中最大的兩顆,送給了戴笠。

一番打點惹得孔祥熙和宋靄齡看紅了眼,孫殿英急忙挑選了兩串朝鞋上的寶石送去,纔將朝中要員全部打點到位。

孫殿英。

賄賂上下官員的同時,孫殿英還積極營造輿論攻勢,以便逃避罪責。比如他在盜寶後曾自辯道:“滿清殺了我祖宗三代,不得不報仇革命……馮玉祥用槍桿子去逼宮,把末代皇帝溥儀及其皇族趕出了皇宮。我孫殿英槍桿子沒得幾條,只有革死人的命。不管他人說什麼盜墓不盜墓,我對得起祖宗,對得起大漢同胞!”

這番發言很快贏得了馮玉祥的支持,以至於馮玉祥公開力挺道:“在反對清廷這一點,我乾的是活的,殿英老弟是乾死的。”

有了馮玉祥等一衆大佬的力挺,孫殿英盜寶之事再也無人追究,此後他一路青雲直上,官至安徽省主席,算是上演了一出從東陵盜寶案中全身而退的精彩大戲。

參考資料:《孫殿英歷史解密全記錄》、《我的前半生》

(“小歷史”作者竹映月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