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年七月,劉備爲了報關羽被殺之仇,對東吳發起大規模戰爭,史稱夷陵之戰。情義上,劉備佔據主動,最得力忠心的手下,兼職身爲拜把子二弟的關羽被孫權剁了腦袋送給曹操當壽禮,可惡的孫權又聯合曹操將重鎮荊州侵吞,於情於理,劉備也應該對孫權進行報復,可悲的是,劉備最終以失敗告終,五萬精銳被陸遜一把大火送回了老家,劉備從此一蹶不振,戰爭結束(222年八月)的第二年(223)於白帝城撒手西歸。

夷陵之戰的慘敗,是最初的本就不該伐吳還是“天意”?很多人歸咎於前者,認爲當初趙雲勸阻劉備是正確的,劉備當時就該借坡下驢,後面的事兒就不會發生了,不是嗎?篡漢的是曹丕,劉備又是漢室正統,理應放下私仇,將國恨放在第一位。其次,劉備伐吳的錯誤作戰部署也是失敗的主要原因,天乾物燥時節,放棄水軍,躲進森林避暑,這是兵家大忌,或許沒有稱職的軍師隨行,或許劉備抱有僥倖心理纔出此下策,最後釀成悲劇。總之,劉備不伐吳就不會葬送五萬精銳,更不會因此而喪命。不過,雖然劉備伐吳有很多原因會註定戰爭的失敗,但是,這些統統不是最爲主要的原因,夷陵之戰劉備之所以“僅以身免”,主要還是因爲“天意”如此。

第一:劉備在征討東吳之前便折戟一員虎將,即張飛。張飛的隕落導致劉備身邊再無猛將,這不得不說是一種巧合,也是上天給予劉備的一個“警告”,昭示着劉備伐吳不可能成功。第二,在天道上,劉備欠缺大義,在天下人看來,劉備是漢室正統,孫權雖然可惡,不過,漢賊是曹氏,篡漢的是曹丕,而劉備反其道伐吳,註定得不到上天的“眷戀”。第三,蜀漢雖然表面鐵板一塊,內部卻分崩離析,分成諸多派系,對劉備死忠的荊州系軍隊所剩無幾,離開本土作戰的蜀軍沒有任何優勢可言。第四:自從荊州之戰爆發,蜀軍作戰連連失利,士氣低落,意志消沉,而吳軍取得荊州之戰的勝利,士氣正盛,此消彼長,蜀軍焉有不敗之理?第五:吳軍除了陸遜指揮得當,還有一“法寶”:瘟疫。曹操、曹丕因爲瘟疫,對東吳發起的進攻皆損兵折將,蜀軍當然也無可倖免。第六:劉備伐吳勢在必行,不僅要爲關羽張飛報仇,荊州也是一塊不容缺失的領土。

正所謂,天意不可違,天意不可逆,劉備伐吳是必然的,這是任何人都阻止不了的決定,但是,他失敗也是板上釘釘子的事兒,或許這一切都是命中註定,註定劉備會伐吳,註定劉備會失敗,你說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