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美國重要支持者,澳大利亞從高層到一般社會層面都存在濃厚反華情緒。一旦出現“風吹草動”就很容易出現普遍性排華、反華情緒。而近日,一家長期接受美國資助的澳大利亞智庫再次發揚“傳統”,帶頭抹黑中國,遭中方激烈駁斥。

近日,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發佈最新報告稱,中國正通過“收集各種情報”來“影響海外華人社區和精英”,從而達到擴大自身國際影響力的目的。澳媒表示,這家澳大利亞智庫有着深厚“反華傳統”,其背後金主恰是美國政府與軍火商。

對於這種無稽之談,中國外交部予以嚴厲駁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6月10日記者會上指出,該智庫常年接受來自美國政府和軍火商的經費支持,熱衷於炮製和炒作各種反華議題,激化意識形態對立,是國際反華勢力的“急先鋒”。

“戰略政策研究所”在抹黑中國方面可謂“不遺餘力”。2014年發報告稱“中國崛起是澳大利亞21世紀最大外交挑戰”;到2019年又炒作“中國可能對澳大利亞高校實施網絡攻擊或間諜活動”。

這些信息都在澳大利亞社會造成很大負面反響,給中國國家形象形成一定衝擊。而由於其“美國背景”,許多澳大利亞本土政要都看不過眼。南威爾士州前州長鮑勃·卡爾就曾批評該智庫“片面且親美的看世界”,是“澳大利亞‘中國威脅論’的始作俑者”。

事實上,對於該智庫受美國深度控制的狀況,澳大利亞官方心知肚明。可多年來,澳官方從未主動干涉該智庫的言論。尤其隨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以美國爲首幷包括澳大利亞在內部分國家不集中精力抗擊疫情,反而在全球到處散佈“向中國索賠”言論,導致中澳關係陷入緊張,該智庫相較以往更爲活躍。

澳大利亞官方之所以對這家智庫採取默許態度,很大原因在於“利益一致”。通常而言,在任何國家,高端智庫都會對社會輿論產生較強影響。若他們不能做到客觀理性發表言論,很容易引發國內輿論混亂。

可對澳大利亞政府而言,該智庫並不反對本國政府,僅憑這一點就沒必要對其進行“糾正”。而且多年來,雖然中國已經逐漸成爲澳大利亞經濟發展重要合作伙伴,但出於意識形態上對立及和美國的盟友關係,澳大利亞必須不時表現出“政治正確”。

而澳大利亞政府層面如果表態過於明顯,政治與經濟風險過大。反之,讓這些官方色彩濃厚的智庫去發表反華言論成本就小得多,即便被追究也可以“言論自由”敷衍。

除替“背後金主”發聲外,該智庫此時發表反華言論還有替澳大利亞“減壓”之意。因爲新冠疫情爆發後,澳大利亞受到“多重毒打”,國內大型山火還沒有完全撲滅疫情又來勢洶洶。

最爲糟糕的是,受疫情影響,作爲農產品出口大國的澳大利亞農產品產量驟減,後疫情時代經濟發展前景黯淡,國內不滿情緒積累嚴重。這種情況下,讓該智庫發表反華言論有助於轉移國內注意力,緩解澳大利亞政府自身壓力。

不過恰如《澳大利亞人報》網站5月13日刊發的文章所言,若澳大利亞真想解決問題,那現在必須停止對中國的傲慢“說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