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鑫,男,彝族阿細支,1956年12月出生於雲南省彌勒市西二鎮龍多下寨,1978年到國有大型企業——雲南沾益化肥廠(今雲南雲維集團)從事分析化驗工作至退休。中國化工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化工攝影家協會會員,作詞作曲家,彝族阿細歷史文化專題研究愛好者,利用業餘時間調查研究彝族阿細歷史文化,翻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阿細先基》(五言古詩)和阿細畢摩經詞2萬多行。根據掌握的資料和研究成果,同時調用了本人的一些散文和歌詞,寫成一部長達5萬四千行的史詩鉅著《阿細部落之歌》。同時寫有長篇小說,電影文學劇本,阿細風情散文,阿細歷史文化研究文章及其他文章300多萬字,作詞、作曲和記譜整理《中國美》系列和《阿細歡歌》系列歌曲360多首。

阿細是我國彝族的一個支系,多聚居於雲南省彌勒縣西山區。阿細人具有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他們創造和傳承了舉世著名的“阿細跳月”和被譽爲創世紀史詩的《阿細先基》,沿襲着被譽爲民俗奇觀的人體彩繪祭祀“阿細祭火”。冗長的畢摩祭祀儀式、歡樂的葬禮、獨特的敬老方式無一不在演繹着阿細人生生不息腳步。

時至今日,很多歷史學家、民族學家都不清楚“阿細”這個部族的名稱的由來。在漢文的歷史書中,分別被記載爲“阿西、阿系、阿細”等稱呼。那麼,歷史的真實又是怎麼樣呢?那麼,阿西部落是怎麼來的呢?我的這部英雄史詩《阿細部落的太陽》系統地敘述了阿細部落的形成過程(民間文學爲《阿細榮》)。

《阿細部落的太陽》敘述了彝族(當時的阿細先民自稱“剝奧潑”)一個老實而笨拙的孤兒,由無名之輩成長爲擁有神駿馬、神力刀、神力功,一心爲自己的部族着想的大俠式人物的傳奇過程。這個故事很完整,重點塑造了“阿西”急公好義、剛正不阿的人物形象。

作爲一名阿細歷史文化的研究愛好者,我依據一些歷史資料,刻畫了不同的傳奇人物。歌頌了阿細美女“沙車嫫”與窮人“阿西”的純真愛情,也揭露了反面人物昂龍潑、阿多等的勢利行徑。這部史詩完全可以當作民間故事來閱讀,也可以當作一部文學作品來閱讀。

筆者之所以取這個書名,也是取決於阿細民衆傾向於對阿細這個人物的歌頌。他們直接把阿細比喻成太陽。當然,如果是在上個世紀的七、八十年代,我是不敢這麼說的,更不敢取這麼一個書名。至於取這麼一個書名也不一定是很好,也希望朋友們提出寶貴意見。

《阿細部落的太陽》在我的長篇敘事詩《阿細部落之歌》中爲第三章《強盛的阿細部落與阿細人的生活》。這部英雄史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暴政下的平民的痛苦生活,在阿西看來,暴力與殺戮不該是英雄之舉,他在對付磨鬥部那羣人,不僅僅是舉神力刀,而是以理服人,爭取民衆。如果用今天的話說,他已經是很傑出的政治家了。爲此,創建阿細部落的阿西成了急公好義、愛護百姓之人,爲當世欽仰,後人追慕,也寄託着阿細畢摩心中的英雄主義。

人格的高低與身體的“高大強壯”沒有必然聯繫,相反,阿西這樣沒有肌肉的男人卻能戰勝牛高馬大的頑兇。我認爲,故事中要塑造阿西這麼一個人,可能蘊含着很多沒有直接說出來的內含。比如,彝族的審美觀(阿細部落人的幾個故事中,英雄人物的長相,如果用今天的眼光看都不是美男子。阿西瘦的出奇,一看就是營養不良。阿彩生出來的時候像耗子、童年時像猴子。寧州部土司“代龍郭拜——祿世爵”還喜歡長髮飄灑、喜歡穿短褲、大腿和小腿上都長着很長的黑毛)即英雄不怕出身低,給出身低微的人們指出了奮鬥的出路。

阿西這個人,他是有很多缺點的,但這無損於這個人物的形象,反而令人更有真實感和親切感。阿西這個人物能夠有如此的鮮明個性,起碼有一半是幾個好朋友,甚至是反面人物阿多等人的烘托。在很多地方,對阿西的描寫都沒有用褒義詞,甚至還有那麼一點諷刺和挖苦,但這不影響阿西的人物形象,不能用我們今天的思維去考量古人。這部史詩中的阿西,雖然不像阿彩那樣有很濃厚的神話色彩,但深得人們愛戴的阿西,不得不被後人們依附上一些神話色彩。由於資料的缺失,對沙車嫫的着筆不多。即使是在阿細民間,很多故事都不連貫,七零八碎。如果把這些撒落在民間的故事比喻成珍珠,那麼,我就是用文學創作的形象思維,把這些撒落的珍珠串聯起來。

我愛我的民族,我愛我的阿細部落。所以,這部史詩中也帶有我自己強烈的感情色彩。正如詩歌中所說:“鄉音鄉情親又親,如見家人一般親。紫藤纏樹樹連根,家常話裏透心願……就因爲你是阿細部的人,我對你就多了一份親切,就因爲你是我們阿細人,我對你就多了一份熟識。”

到如今,我對故鄉的眷戀依然是那樣的執着。爲我驅寒的有熊熊燃燒的篝火,溫暖我心胸的有熱情歡快的酒歌,爲了我解除疲勞的有火辣辣的苞谷酒,讓我心胸激盪的依然是在月亮下舞動的舉世著名的阿細跳月,還有那圓圓的月亮投下姑娘們美麗的倩影!這裏是火紅的一方紅土,這裏是深情的一方紅土,高山和溪水凝聚着無限的風流,豪放的阿細人盡展着無限的風采!我自豪,是因爲我擁有你的名字;我驕傲,是因爲我把你裝在心裏。是媽媽唱着歌謠教會我學說話;是爸爸推着木馬教會我學走路;是爺爺的急公好義教會我助人爲樂;是奶奶的勤儉持家教會我怎樣學會過日子,是姑媽的拍掌跳月告訴我生活需要激情;是舅舅的大笛聲告訴我貧窮的人生也值得歌頌,可這一切又怎能離開我的民族——阿細。

爲了這部史詩的面世,我付出了很多,也寫得很辛苦。我們這一代彝族人,連說一句漢話都難通順,能看會寫文章的人也是寥若晨星。本也想寫成氣勢恢宏的名作,怎奈實力有限,難免出現缺憾,還望海涵並指正。

買雲南特產就上天懿堂商城!

策劃||阿細先基團隊

責任編輯||納吉茲莫

來源|投稿

點擊[原文閱讀]讓精彩繼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