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甘坑村,一片生机勃勃。在“甘坑十八坊”之一的甘坑龙眼酥作坊里,四十多岁的陈大嫂和搭档正穿着印有“惠州市甘坑大嫂”的白色工作服,戴着口罩、手套、帽子,进行龙眼酥的加工,龙眼酥是以石硖龙眼干为材料,配以奶粉、花生等制成的酥糖。陈大嫂说,有了这份工作,一个月增收了三、四千块。

甘坑村距惠州市约70公里,距广州市约120公里。全村总户数240户,总人口900人,相对贫困且具有劳动能力的帮扶户10户44人,五保户5户5人。2016年4月,惠州市代建项目管理局对接帮扶甘坑村后,驻村第一书记许格胜根据甘坑村的实际,提出并研究制定了发展石硖龙眼产业为主题的乡村休闲体验旅游的长远规划,到目前,已有一个桃花源项目和龙眼深加工项目落地甘坑村,这些举措有效促进了甘坑村贫困群众的脱贫就业。许格胜书记说,龙眼酥一问世就很受欢迎。

当时,我在这里驻村扶贫有四五年了,我家属(妻子)考虑我驻村工作比较辛苦,早餐老是吃方便面不太好,她在家里就从网上学了一个做酥糖的方法,她就把我从甘坑带回的手工做的龙眼干加进去,做出来的酥糖,当时,我一吃就感觉很好,我就来了灵感,我们可用龙眼干开发一个新产品,后来,我就叫我老婆教我做,我学会了以后,回到村里面,召集了我们村里面留守在家的,近一百多名妇女,开了一期培训班,专门教龙眼酥制作的方法,花了两个小时,我手把手教她们制作的方式、程序、配料、配方等。之后,我们的农户陆陆续续就有人开始做龙眼酥了,但是有些人做的效果不是很好,因为每个人做的手法、配料、配比都不一样。后来,我们干脆统一起来,我就把她们召集在一起,来做龙眼酥,统一配方、统一采购原材料、统一在车间来做,这样做就保证了我们产品的品质,所以这就有了我们甘坑首创、独一无二的龙眼酥。

甘坑村有传统的粮食酿酒工艺,这里有世世代代传下来的、让村民引以为傲的糯米,“甘坑酒坊”取名“古道酒坊”,也是“甘坑十八坊”之一,酒坊便选取了甘坑村周围最优质的糯米和山泉水,用村里传统的工艺酿制优质米酒、黄酒,再用天然溶洞来窖藏,还可以与龙眼结合,用中医配方制作秘方泡酒。酿酒师傅说:

我们这酒主要火炙,火炙12个小时,它喝起来就比较纯香,而且我们是用碳火来炙的,保持一个温度在60至80度之间,这样的话,经过火炙的过程当中,会消灭一些甲醛一样的东西,然后温度不会太高,就不会破坏它酒里面的那些营养成分。

过去,虽然村里家家户户都会酿制黄酒,但去年才开始这样产业化的经营。酒坊负责人表示,现在酒坊2到3天生产350到400斤黄酒,酒坊也统一收购农户种植的糯米,来作为酿酒的原料。

现在在村里,跟着我们种植糯米的农户,已经差不多达到30户了,我们和他们签订了合同,不管是早稻还是晚稻,我们都会有统一的回收价,和以前种大米相比,我们收购他们的糯米,差不多每一亩地一年增加800块钱左右的收入。

炎热的夏天,甘坑村出产的农家凉粉成了消夏佳品。

甘坑凉粉坊的经营者春姑介绍,她以甘坑山的泉水和自己种植的凉粉草、鱼腥草为材料,用传统工艺和手法熬制粉坊,里面没有任何添加剂,原汁原味纯天然,还有清热解暑等功效。凉粉坊从去年10月份开始投入使用,春姑他们夫妇俩,从早上7点开始,时不时要忙活到凌晨3点,为了保证品质,制作凉粉的每一个细节,他们都会严格把控。

现在我们要把握好品质,就我们夫妇俩做,抓好品质,先打好自己的名声。一天最多卖出了一千多份凉粉,我的女儿一起帮忙做的,一家人出动来做。疫情期间,我的生意更好了,比上一年的销量要好,大家都知道,鱼腥草是消炎的,凉粉草是预防感冒的,所以我凉粉相当好的销路。

春姑还说,她夏天卖凉粉,冬天卖红薯干,希望干好了,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春姑说她曾经在外打工,而现在回乡创业,她心里踏实。

除此之外,“甘坑十八坊”还包括古法手工焙制石硖龙眼干、手工米饼、手工腐竹、手共豆腐等手工作坊。甘坑村要打造集住宿、餐饮、体验、观光和销售为一体,为村民发家致富长久产业。甘坑村驻村第一书记许格胜还说:

这些都是作为统一的农产品,进行经营管理,对外销售,因为靠农户自己去销售,利润是很难的,所以说,要整合资源,就把相关的证件办齐了,才能上网络平台(进行销售)。

6月18日,为克服疫情的影响,给村民的农产品找到销路,甘坑村将举办龙江甘坑村首届网上农货直购节《龙江印象—甘坑之味》,利用直播平台,在甘坑村助农书记直播间,以驻村第一书记许格胜为主播,推介甘坑村手工作坊的产品,利用“数字甘坑”农特商城进行下单购物、直播带货。

从2016年至今,甘坑村通过成立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甘坑大嫂合作社,组织帮扶户发展散养土猪、土鸡、养牛等,建立“甘坑十八坊”(扶贫车间)等举措,使10户有劳动能力帮扶户在2019年底年人均收入达到并超过省定9066元,人均12000元以上,甘坑村民的年人均收入也由2016年的4200元增加到10500元。村集体收入由2016年的2000元增加到了近10万元。村整体规划已完成,各项惠民工程正全力实施。

驻村第一书记许格胜描绘了他心中甘坑村的愿景:

我最想看到的场景就是,甘坑村游人如织,就像那种大景区一样的,老百姓高高兴兴地和游客在打交道,为旅客提供最高标准的服务,乡村旅游达到这种程度。老百姓见到我,嘻嘻哈哈地和我打招呼,书记我没空理你,自己倒茶啊!这是我最高兴的!

记者手记1:

“我想要做宇航员。”

“我想要做科学家。”

“我想要做医生,律师,老师……”

这是甘坑村的小朋友们的一个个儿童节愿望。淳朴而稚嫩。相信这一个个闪亮的职业都曾是你和我小时候曾经的期许和愿望。

与他们相处了一个晚上,作为一个自认为内心住着一个小孩的大龄儿童,我们一起唱歌,一起做游戏,一起拍照。把准备好的书包和文具分发给他们的时候,内心被那一句句“谢谢哥哥,谢谢姐姐”融化了。他们懂礼貌,守规矩。在解散后,还有几位小朋友在爸爸妈妈的提醒下折返回来特意和我们说再见。

那天晚上,我就在我朋友圈里写下这两句话,多出来的让我快乐的事情,那就是我赚到的。我觉得那天晚上我是赚到的,赚到了快乐和内心的丰盈。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明显比同龄人要长得高一点点的小妹妹的愿望,她说,“我想要做一个舞蹈家”,那一刻我仿佛触电般,被这个愿望和内心美好的憧憬而感动。我不知道她未来是否会成为舞蹈家,但是我知道她既然内心种了这颗喜欢跳舞的种子,就一定会生根发芽,一定会为之努力奋斗。

其他许下心愿的小孩也一样,他们,未来可期。

(主持人:邓大卫)

记者手记2:

驻村第一书记许格胜,来到这里四年了,每天都要走上万多步,村里的每一块土地都留下过他的脚步,他始终坚持把每一项扶贫政策都落实到老百姓心坎上,上到耄耋老人,下到几岁孩童,每个人都和他很熟悉,就连村民家中的狗狗见到他都会摇头晃脑地“打招呼”!

甘坑村通过成立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建立“甘坑十八坊”(扶贫车间)等举措,解决贫困农民在家门口就业问题,增加了他们的家庭收入。

黄酒、凉粉、龙眼干、腐竹……这些世世代代家喻户晓的手艺,不仅得到了流传,还成为了乡村的特色产业和经济支柱。

如今,村里的道路更宽敞、更平整了,村民的房子也焕然一新,大家的精神面貌都更好了!

乡村的夜晚,路灯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照亮前方的路。年轻的妈妈带着孩子在村委广场上玩耍,她告诉我,自从前几年,这个广场修好,晚上便有了去处,自己经常带孩子来玩耍!我看着孩子脸上无忧无虑地笑容,相信他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记者:张睿)

记者手记3:

甘坑村之行是我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采访。

驻村第一书记许书记的热情、较真让我印象深刻,一见面,他就边泡茶边拿出当地村民手工自制的龙眼酥和清爽的手工凉粉款待我们,一刹那间我还以为这是朋友串门唠嗑拉家常。在一户村家,许书记借着飘香的茶,与我们畅谈他与甘坑村的故事,说到动情处他的眼圈发红。许书记很健谈,从党建到经济,从民生到民风,“龙眼节”“修路致富”“桃花源””助学基金“等等他如数家珍。许书记多次说到“人心”,他说只有村民人心齐,党员人心齐,穷人不穷志,才有可能实现乡村振兴。他对于政策贯彻的执着与较真甚至让我感到了一种震撼。

晚饭后,我们见到了村里的孩子们 ,我们把事先准备好的书包逐一递到每一个孩子的手上。令人感动的是,不少孩子都在散去时又回过头来向我们说再见和表达感谢。这个场景久久地留在我的心中。这次采访让我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以前觉得比较遥远的”乡村振兴“、”脱贫致富“等。

我也希望自己能够一直保持初心,脚踏实地,在成为融媒体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实习生:夏景俊)

(1052记者:张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