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始皇登基稱帝以來,在之後的兩千多年時間裏一共誕生了數百位皇帝。這些皇帝們登基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自己修建一座富麗堂皇宛如宮殿一般的陵墓,使自己在百年之後也能享受到生前的榮華富貴。

現在的人對此可能難以理解,這些皇帝明明還活得好好的,爲何這麼急着給自己修陵墓?這其實是因爲古代帝王陵墓的規模通常都十分龐大,從勘探選址到設計施工,一般最少都要花費數年時間才能完工。而古代的皇帝平均壽命又很短,平均壽命連40歲都不到,如果不修建得早一點,恐怕到時候還真會影響使用。

對於古代的朝廷來說,修建帝王陵墓是一件大事,需要耗費無數的人力、物力。除此之外,因爲古代的建造技術比較落後,勘探技術也不太行,在修建陵墓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情況。如果這些意外處理不好,就有可能導致快要修建好的帝陵功虧一簣。

古代皇帝在修建陵墓的時候,雖然事先會對陵墓修建地點進行勘探,但是往往還是會遇到一些突發狀況。比如說,古代在修建皇帝陵墓時,都怕挖見“石母”。如果真在修建過程中挖到“石母”,那麼可能就意味着這座皇陵將要被廢棄了,需要另選地址重新建造。

那麼,“石母”究竟是什麼呢?明朝著名文人袁宏道在《嵩陽宮古柏》中認爲,“石母”既是“石女”,並且留下了“山中怪事知多少,石母生兒定有無”這兩句詩歌。實際上,按照古代地質學上的說法,“石母”其實就是“滴水石母”或者“泉石”,屬於石灰岩的一種,一般情況下出現在地下水源附近,由於常年受到地下水的浸泡而形成。

古代皇帝修建陵墓,最怕的就是挖到地下水系,因爲古代的防水技術很差,地宮如果挖在地下水源附近,不出幾年恐怕就要被地下水浸泡。所以,如果古代皇帝在修建陵墓時挖到“石母”,就意味着需要重新選址另建。根據史書的記載,清朝的道光皇帝在修建陵墓時,就曾經挖到過“石母”,導致花費重金修建的皇陵被廢棄。

凡是去過清西陵參觀的人,可能都會發現一個有趣的問題,那就是爲何道光皇帝的“慕陵”會建在清西陵而不是清東陵。因爲根據乾隆皇帝留下的“父子分葬,昭慕之制”的遺命來看,既然嘉慶皇帝的昌陵埋在了清西陵,那道光皇帝的“慕陵”肯定要埋在清東陵纔對。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爲道光皇帝最初在清東陵修建陵墓時,挖到了“石母”,導致地宮被浸泡,不得不在清西陵選址重建陵墓。

據《清宣宗實錄》記載,道光皇帝登基之後,就立刻派人到清東陵進行勘探,爲接下來將要修建的陵墓做準備工作。後來經過一番精心選址之後,道光皇帝最終決定在清東陵附近的寶華峪修建陵墓。

道光皇帝在歷史上,可以稱得上是最節儉的皇帝了,甚至連龍袍上都打着補丁。可是,和歷史上的其他皇帝一樣,道光皇帝雖然日常生活節儉,卻不想在陵墓一事上委屈自己,所以給自己修建了一座規模龐大的豪華陵墓。

從道光皇帝登基開始算起,寶華峪皇陵修建了差不多十餘年的時間仍舊沒有竣工。在此期間,道光皇帝對修建寶華峪皇陵一事十分上心,不但經常親自過問陵墓的修建進度,還隔三差五地派遣使者前去陵墓現場視察。就是在這樣嚴密的過問之下,最後陵墓的建造工作還是出了狀況。

道光八年九月,道光皇帝派遣奕緒代替自己前往寶華峪皇陵進行視察。結果奕緒趕回來稟報說:“地宮木門已有潮溼,及現有水痕”。古代的皇陵最怕出現積水,道光皇帝聽到奕緒如此稟報,心裏當即就咯噔了一下,馬上又派人再去探查,結果發現問題越來越嚴重。

奕緒因爲怕擔責,所以說得比較隱晦,只說地宮潮溼有水痕。實際上,當時寶華峪皇陵地宮裏已經被水淹沒了,前去探查的使者回來稟報道光說:“門內地面,有積水五分,逐層石券,至地宮石券地面,俱有積水五六分不等”。積水如此嚴重,這座道光皇帝精心建造的寶華峪皇陵基本上已經算是廢棄了。

可是道光皇帝卻不死心,花了這麼多的銀兩修建的皇陵,怎麼可能說廢棄就廢棄呢?於是他親自跑到寶華峪去查看,結果卻令他大爲震怒,實際情況比前兩次探查的更加嚴重,不但“門內罩門券兩邊馬蹄柱門枕石下,往外浸水”,就連三層門洞都已經被淹了:“三層門洞券門枕石後,及金券寶牀下三面石縫,俱有浸水一二分不等”。

道光皇帝在經過一番調查之後發現,原來寶華峪皇陵在施工過程中,曾經挖出過“石母”。這表示地宮附近肯定存在地下水系,出現這種狀況要麼及時停止皇陵的建造工作,要麼想辦法做好地宮的防水工作。可是當時主管皇陵建造工作的大學士戴均元和戶部尚書英和卻對此不以爲然,沒有采取適當的補救措施,最終導致耗費重金修建的寶華峪陵墓被廢棄。

道光皇帝一生節儉,平時生活中連一個銅板都不捨得多花。可是這次寶華峪陵墓被毀,一下子就損失了數百萬兩白銀,這簡直是要了道光皇帝的命。戶部尚書英和與大學士戴均元也因爲皇陵泡水一事受到嚴懲,英和被下旨入獄,籍沒家產,遣戍黑龍江。戴均元也因此事被下獄,籍沒家產。

因爲寶華峪地宮已經被淹,最後不得不廢棄,道光皇帝后來修建的“慕陵”也被移至清東陵。不過,因爲道光皇帝此時已經囊中羞澀,拿不出更多的銀兩來修建陵墓,因此“慕陵”在清東陵和清西陵中顯得都比較特殊,基本上沒有遵從祖陵制度,簡化了清代帝陵原有的一些規制,是清代所有帝陵中規模最小的一座,連方城和明樓都沒有,遠遠不如其他幾座清朝皇陵氣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