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凿壁借光苦读十年,遇见伯乐得以平步青云,晚年却身败名裂

【引言】很多教材中都会收录一些古人苦读诗书的小故事,以此激励学生勤奋好学。很多人都应该记得语文书中有一个小男孩凿壁偷光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匡衡。匡衡从小家中贫困,晚上读书点不起油灯,为了继续学习,他只能将墙壁凿开一个洞,借邻居家的灯光来读书。他对知识的追求让人敬佩,但很多人对他的了解也仅限于此,很少有人知道匡衡的结局。

事实上,小时候偷光学习的匡衡在长大后深受汉元帝的器重,一路高升直至宰相。但他晚年却还是败在了“偷”上,一时失足就身败名裂,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01一、幼时苦读书,中年遇伯乐

就像故事中讲的那样,匡衡家境贫寒,世世代代都是农民。匡衡从小就喜欢读书,但以他的家境,全家吃饱都是一种奢望,哪里来的钱供他进学堂读书呢。匡衡不死心,为了学习,他克服了不少困难。白天到田地里干农活,晚上就在家里熬夜苦读。匡衡在学问上很有长进,尤其是对儒家学说很有见解,对《诗经》的理解也自成一脉。当时的读书人中流传着一句话,如果不懂诗经,就找匡衡来讲学。匡衡对《诗经》的讲解很有自己的风格,既生动又能给人留下印象。

有了学问,读书人自然都想考取一个功名,匡衡也免不了俗。他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但当时朝廷中占主流的学说仍旧是法学,精通儒学的匡衡屡试不第。他一连参加了九届科举考试,却只得中一个丙科。被分配到平原去上任。

匡衡自己很委屈,同届的儒生也为他不平,表示以匡衡的学识不应该被派往平原做官。于是纷纷上奏,希望汉宣帝能重新考虑。否则他们也将随着匡衡去平原做官。见这么多儒生为匡衡求官,汉宣帝很是惊奇,认为匡衡可能真的有些学识,于是派太傅前去调查。太傅萧望之现场出题,匡衡答的头头是道,萧望之非常满意匡衡的学问,于是回禀汉宣帝,希望能将匡衡留在京中。

听到太傅都这么说,汉宣帝更加好奇了,但亲自召见了匡衡之后他还是坚持原本的决策,没有将匡衡留在京里,依旧将他派往平原。原因非常简单,汉宣帝并不认可儒学。但在太傅的面试中,匡衡却遇到了一生的贵人,这个人就是太子刘奭,也就是后来的汉元帝。汉元帝少时就好儒学,他亲眼见到了匡衡是如何对着太傅萧望之侃侃而谈,心中很是敬佩。

公元前48年间,汉宣帝去世,汉元帝继位。汉宣帝临终时指定太傅萧望之辅佐汉元帝,而萧望之又是汉元帝的老师,因此汉元帝很听萧望之的话。萧望之旧事重提,向新皇举荐了在平原做官的匡衡,汉元帝对匡衡原本就印象深刻,再加上老师推举,便将匡衡调回京中,匡衡从此平步青云。

02二、伯乐仙逝,匡衡晚节不保

回到京城后,匡衡觉得自己的学识有了可以发挥的空间,于是经常上书,表达自己的意见。汉元帝原本就喜欢儒学,对匡衡的意见自然是照单全收。匡衡自此一路高升,新皇帝登基不过三年,匡衡就做到了丞相之职。没过多长时间,又被进封为安乐侯,这几乎是匡衡政治生涯的巅峰。

天有不测风云,汉元帝沉迷享乐,登基没有多长时间就飘然仙去。匡衡一直以来仰仗的伯乐就此倒下,从这时起,匡衡的政治生涯也就开始走下坡路。先是有人弹劾他失职,没能做到人臣的职责。匡衡心里非常明白,自己的靠山已经倒下,而自己又身居高位,自然是树大招风。为了能安度晚年,匡衡将丞相和安乐侯的职位一并送还,同时上书请罪,希望新皇能让他携一家老小回乡养老。

一事未了,一事又起。匡衡的儿子杀了人,被收押入狱。最让匡衡想不到的是,他的弟弟没有看清朝堂的局势,以为自己哥哥还是那个呼风唤雨的丞相,竟然与好友一起密谋劫狱,准备将匡衡的儿子救出来。

还没等到二人行动,这件事情就被人告发。劫狱是大罪,何况匡衡正值多事之秋,这件事对匡衡简直是雪上加霜。更没想到的是,坏事接二连三的发生,匡衡贪污土地的事也被揭发。匡衡被进封为安乐侯的那一年,汉元帝赏赐了匡衡三十一万亩土地,但因为地图上标注的问题,平白多出来四万亩土地,原本不是匡衡的错,但他见财生意,知情不报,选择将这四万亩土地昧下,这就犯了大忌。这不仅仅是贪污,偷取国家财产,更是犯了欺君之罪。

匡衡平步青云,仗着汉元帝的宠信得罪了不少人,如今他的地位不稳,朝臣自然是选择火上浇油、落井下石,联名上奏皇帝,请新皇彻查匡衡贪污、其子酒后杀人一事。新皇顺水推舟,彻查了匡衡贪污一事,得知真相后,新皇怒不可遏,将匡衡贬为庶民,不再启用。

【结语】从人人称赞到人人唾弃,都是因为一个“贪”字。幼时的匡衡贪学,白天下地干活,晚上还要挤出时间看书,一点一滴的从书中汲取知识,这才能获得萧望之的赏识、汉元帝的重用。早年“贪”学,晚年却“贪”财。倘若匡衡在发现地图上的标识问题后第一时间告诉皇帝,他不仅可以保全自己的封地,还可以保全自己的一世英名。从凿壁“偷”光到钻空子“偷”财,匡衡几十年的苦读,在官场中的经营,以及他的好名声就这样因为一时的错念付之一炬。不知道当他回到故乡,垂卧病榻之时会不会回想起那个勤奋努力,被别人奉为榜样的自己。会不会为自己的贪婪捶胸顿足,后悔不已。

《西京杂记》

《汉书》

《汉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