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鑿壁借光苦讀十年,遇見伯樂得以平步青雲,晚年卻身敗名裂

【引言】很多教材中都會收錄一些古人苦讀詩書的小故事,以此激勵學生勤奮好學。很多人都應該記得語文書中有一個小男孩鑿壁偷光的故事,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匡衡。匡衡從小家中貧困,晚上讀書點不起油燈,爲了繼續學習,他只能將牆壁鑿開一個洞,借鄰居家的燈光來讀書。他對知識的追求讓人敬佩,但很多人對他的瞭解也僅限於此,很少有人知道匡衡的結局。

事實上,小時候偷光學習的匡衡在長大後深受漢元帝的器重,一路高升直至宰相。但他晚年卻還是敗在了“偷”上,一時失足就身敗名裂,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01一、幼時苦讀書,中年遇伯樂

就像故事中講的那樣,匡衡家境貧寒,世世代代都是農民。匡衡從小就喜歡讀書,但以他的家境,全家喫飽都是一種奢望,哪裏來的錢供他進學堂讀書呢。匡衡不死心,爲了學習,他克服了不少困難。白天到田地裏幹農活,晚上就在家裏熬夜苦讀。匡衡在學問上很有長進,尤其是對儒家學說很有見解,對《詩經》的理解也自成一脈。當時的讀書人中流傳着一句話,如果不懂詩經,就找匡衡來講學。匡衡對《詩經》的講解很有自己的風格,既生動又能給人留下印象。

有了學問,讀書人自然都想考取一個功名,匡衡也免不了俗。他開始參加科舉考試,但當時朝廷中佔主流的學說仍舊是法學,精通儒學的匡衡屢試不第。他一連參加了九屆科舉考試,卻只得中一個丙科。被分配到平原去上任。

匡衡自己很委屈,同屆的儒生也爲他不平,表示以匡衡的學識不應該被派往平原做官。於是紛紛上奏,希望漢宣帝能重新考慮。否則他們也將隨着匡衡去平原做官。見這麼多儒生爲匡衡求官,漢宣帝很是驚奇,認爲匡衡可能真的有些學識,於是派太傅前去調查。太傅蕭望之現場出題,匡衡答的頭頭是道,蕭望之非常滿意匡衡的學問,於是回稟漢宣帝,希望能將匡衡留在京中。

聽到太傅都這麼說,漢宣帝更加好奇了,但親自召見了匡衡之後他還是堅持原本的決策,沒有將匡衡留在京裏,依舊將他派往平原。原因非常簡單,漢宣帝並不認可儒學。但在太傅的面試中,匡衡卻遇到了一生的貴人,這個人就是太子劉奭,也就是後來的漢元帝。漢元帝少時就好儒學,他親眼見到了匡衡是如何對着太傅蕭望之侃侃而談,心中很是敬佩。

公元前48年間,漢宣帝去世,漢元帝繼位。漢宣帝臨終時指定太傅蕭望之輔佐漢元帝,而蕭望之又是漢元帝的老師,因此漢元帝很聽蕭望之的話。蕭望之舊事重提,向新皇舉薦了在平原做官的匡衡,漢元帝對匡衡原本就印象深刻,再加上老師推舉,便將匡衡調回京中,匡衡從此平步青雲。

02二、伯樂仙逝,匡衡晚節不保

回到京城後,匡衡覺得自己的學識有了可以發揮的空間,於是經常上書,表達自己的意見。漢元帝原本就喜歡儒學,對匡衡的意見自然是照單全收。匡衡自此一路高升,新皇帝登基不過三年,匡衡就做到了丞相之職。沒過多長時間,又被進封爲安樂侯,這幾乎是匡衡政治生涯的巔峯。

天有不測風雲,漢元帝沉迷享樂,登基沒有多長時間就飄然仙去。匡衡一直以來仰仗的伯樂就此倒下,從這時起,匡衡的政治生涯也就開始走下坡路。先是有人彈劾他失職,沒能做到人臣的職責。匡衡心裏非常明白,自己的靠山已經倒下,而自己又身居高位,自然是樹大招風。爲了能安度晚年,匡衡將丞相和安樂侯的職位一併送還,同時上書請罪,希望新皇能讓他攜一家老小回鄉養老。

一事未了,一事又起。匡衡的兒子殺了人,被收押入獄。最讓匡衡想不到的是,他的弟弟沒有看清朝堂的局勢,以爲自己哥哥還是那個呼風喚雨的丞相,竟然與好友一起密謀劫獄,準備將匡衡的兒子救出來。

還沒等到二人行動,這件事情就被人告發。劫獄是大罪,何況匡衡正值多事之秋,這件事對匡衡簡直是雪上加霜。更沒想到的是,壞事接二連三的發生,匡衡貪污土地的事也被揭發。匡衡被進封爲安樂侯的那一年,漢元帝賞賜了匡衡三十一萬畝土地,但因爲地圖上標註的問題,平白多出來四萬畝土地,原本不是匡衡的錯,但他見財生意,知情不報,選擇將這四萬畝土地昧下,這就犯了大忌。這不僅僅是貪污,偷取國家財產,更是犯了欺君之罪。

匡衡平步青雲,仗着漢元帝的寵信得罪了不少人,如今他的地位不穩,朝臣自然是選擇火上澆油、落井下石,聯名上奏皇帝,請新皇徹查匡衡貪污、其子酒後殺人一事。新皇順水推舟,徹查了匡衡貪污一事,得知真相後,新皇怒不可遏,將匡衡貶爲庶民,不再啓用。

【結語】從人人稱讚到人人唾棄,都是因爲一個“貪”字。幼時的匡衡貪學,白天下地幹活,晚上還要擠出時間看書,一點一滴的從書中汲取知識,這才能獲得蕭望之的賞識、漢元帝的重用。早年“貪”學,晚年卻“貪”財。倘若匡衡在發現地圖上的標識問題後第一時間告訴皇帝,他不僅可以保全自己的封地,還可以保全自己的一世英名。從鑿壁“偷”光到鑽空子“偷”財,匡衡幾十年的苦讀,在官場中的經營,以及他的好名聲就這樣因爲一時的錯念付之一炬。不知道當他回到故鄉,垂臥病榻之時會不會回想起那個勤奮努力,被別人奉爲榜樣的自己。會不會爲自己的貪婪捶胸頓足,後悔不已。

《西京雜記》

《漢書》

《漢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