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經典”,指的是擁有典範性、權威性的,經久不衰的萬世之作,是經過歷史長河沉澱出來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

知道了“經典”的內涵,我們就有了推薦值得一看的根據與標準。從多方面、多角度考慮,我終於有了心中的完美答案——絕對值得一看的經典抗戰劇《我的團長我的團》

下面就從“經典”的兩方面內涵來分別闡述其值得一看的經典之處。

第一點:典範性與權威性,且經久不衰。

《我的團長我的團》原書作者:蘭曉龍

作爲電視劇《團長》的編劇,他其實已經失去了爲純文學而作文學的立場,他要爲自己厲兵秣馬,爲自己的征程儲備好足糧。所以,在2002年,蘭曉龍親自去部隊體驗軍旅生活,磨鍊個人軍魂。同年,他創作的話劇《愛爾納突擊》獲得全軍新劇目展演編劇一等獎。不僅如此,在開拍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之前,他還和導演康紅雷親自去了緬甸遠征軍曾經浴血奮戰過的禪達,去切身感受曾經先輩們奮不顧身、義無反顧的爲民族存亡而做出的犧牲與努力。他們,曾在中國遠征軍的墓碑前,足足冥思了一天。

對於中國軍人在抗戰時期真實歷史的考察與真實戰爭的還原上,導演康紅雷以及編劇蘭曉龍在創作《我的團長我的團》作品中,真可謂盡心盡力,力求完美。所以,電視劇《團長》已經具備了“經典”的第一個條件,它是抗戰劇中典範性與權威性同時具備的典型。同樣的,電視劇《團長》自開播伊始,豆瓣評分始終維持在9.3的超高評分,就是對其流傳度“經久不衰”的最好佐證。

第二點: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

在同類型的影視作品中,如果《團長》排第二,那麼恐怕就沒有其它同類型作品敢排第一!也就是說,《我的團長我的團》是抗戰劇中經過歷史長河沉澱出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這一點,通過和同類型電視劇《亮劍》稍加對比就能體現出來。畢竟,同類型的影視作品中,也只有電視劇《亮劍》是其中爲數不多的能和《團長》一較高下的影視作品。

對比一:戰爭真實程度

看過這兩部影視劇的觀衆應該知道,《亮劍》更側重於激發觀衆對抗戰劇持有的潛意識下的愛國情懷,簡單說就是觀衆想看到的結局——戰爭結局多數是我們軍隊勝,而小日本敗;然而這並不是歷史長河中真實戰爭的結局。但是《我的團長我的團》則恰恰相反,它確確實實是對真實戰場與戰爭結局的嚴謹還原——在這裏,我們的軍人不再是高大威猛、怎麼也打不死的戰場戰神;他們只是普通的凡人,也怕死,也惜命。而且,稍有不慎,可能就會身首異處、客死他鄉。當然,這也是初次看《團長》的觀衆感覺特別“壓抑”的原因所在。很顯然,作爲抗戰類型的影視作品,就真實程度而言,《亮劍》稍遜《團長》一籌。

對比二:演員角色塑造

對於《亮劍》的觀衆而言,看完之後印象最深的角色肯定是獨立團團長李雲龍——那個我行我素、打仗不拘一格的泥腿子,除此之外,可能還會有楚雲飛、丁偉、孔傑、陳庚這樣的重要角色。再想想的話,基本就沒有印象特別深刻的角色了。究其原因,無非是其角色衆多,主角光環太強;而其他配角又泯然衆人矣。但《我的團長我的團》就不是這樣。其給觀衆的感覺,更多的是每個人都是主角,每個人都有血有肉,每個人都讓人印象深刻。無論是高深莫測的龍文章,還是懦弱又不失勇氣的阿譯,還是東北大漢迷龍,還是叨人血肉的臭嘴孟凡了,不辣、蛇屁股、獸醫、康丫、豆餅;亦或是怒其不爭的虞嘯卿,還是心機城府的唐副師座,還是血氣方剛的熱血男兒張立憲……無一不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說了這麼多,其實就一句話——演員角色塑造這方面,《亮劍》只塑造成功了爲數不多的幾個角色,而《我的團長我的團》則塑造成功了無數經典角色。

對比三:對於戰爭的反思

看完《亮劍》,我們知道了中國軍人的骨氣,我們見識了中國軍人的軍魂,我們領略到了中國軍人的亮劍精神。對於觀衆而言,我們得到的,僅僅是充滿正能量的“精、氣、神”;其實並沒有更多“關於戰爭”深層次的東西。但是,《我的團長我的團》帶給我們的,則是國產抗戰劇中鮮有的“關於戰爭”深層次的反思——無論是戰爭的發起者,還是戰爭的接受者;其背後的結局,都是一個“輸”字。原來,戰爭一開始,便沒了贏家。

結語

其實我並不是一位資深的“團”迷。相反,作爲一名擁有濃厚愛國情懷的人,我更喜歡類似於《亮劍》這樣劇情與結局的抗戰影視劇。當然,這一切的前提,必須基於瞭解真實戰爭的樣子,以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之後;才允許有的一種“執念與偏見”!

所以,我推薦你先看《我的團長我的團》,再看中國軍魂《亮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