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谁之乐?

大结局隐含了孤城闭三个字,完整交代了一个君王的仁,苦,悲,孤。

所有人都老了,唯独曹皇后,从头到尾没变过容颜。她对官家最后的表白更是让人吐槽编剧,忘了张贵妃的前尘旧事和生死两皇后,强行给帝后CP大圆满,也让这段深情倾诉非常苍白:曹皇后对官家说,“让臣妾情窦初开的,是少年登基、施行仁政的官家,赵祯与官家从来都是一体的。当时,臣妾整日幻想,生成男儿身,可执戈,也可执笔,辅助官家成就为业。”“后来,臣妾真的到了官家身边,心里越来越清楚,在官家心中,最重要的,是国泰民安。臣妾知道,天下好,官家才安心。臣妾的赵祯,才能安心。臣妾的心中,自是天下最重。”

按照正常逻辑,我觉得相互看不上的婚姻,冷了几十年是说不出这样的话的。这让曹皇后显得格外虚假,更像是安慰赵祯的官方语言。

除了曹皇后不老,还有3个后续没有交代。后续之一是真正的大结局,公主是被李玮虐待而死的。但公主去世都已经是神宗时期的事了,时间线太长了。

后续之二,高滔滔执掌中宫,与宋英宗非常恩爱,生了4个儿女。

后续之三,张茂则陪伴皇后直到临终,他们才是相互扶持一生的人。

另外,比曹皇后、高滔滔更传奇的,是孟皇后,当然此时她还没有出现。

她,就是3次被立、2次被废,2次垂帘听政的哲宗皇帝的皇后——孟皇后。

孟皇后比曹皇后还有悲催,在于她的家族出身是小门小户。曹皇后是开国大将曹彬的孙女,地位超然,28年无儿无女仍旧稳坐中宫,仁宗皇帝屡次要废了她的后位也没有成功。

但孟皇后,虽然没有参与政治斗争,却每次都无法置身事外,身不由己地被废掉了3次,又被立了3次。

孟皇后比高滔滔要传奇,在于她具有强大的格局情怀,敏锐的头脑手腕,身处权力核心,却从来不贪恋权力。她被废后住在民间,躲过了靖康之耻,成为北宋唯一一位得以保全的皇室最高女眷。她被张邦昌政权推举为元祐皇后,尊称宋太后,入住延福宫。开始第1次垂帘听政。

在张邦昌伪政权执政了33天,孟皇后垂帘不到1个月的1127年4月,孟皇后听说康王赵构在济州(今山东省济宁市)驻扎,就派遣尚书左右丞冯澥、李向,以及自己哥哥的儿子——孟忠厚,拿着继位诏书迎立康王到东京。同时命副都指挥使郭仲荀率领部从护卫,又命御营前军统制张俊,等在路上迎接未来的帝王。

史书记载,“隆祐太后遣孟忠厚以‘大宋之宝’奉迎高宗。”宋高宗即位当天,孟皇后就撤帘,回归后宫,她对于权力的清醒和分寸,最大限度地保全了乱世之中的南宋王朝。

1128年12月,建炎二年,宋高宗命令孟忠厚护卫隆祐太后到达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并命扈从统制苗傅等,率领8000人驻扎于奉国寺。

第二年,1129年3月,苗傅与刘正彦、王世修、张逵、王钧甫、马柔吉等密谋作乱,请孟太后听政,又请立太子,史称“苗刘之变”。

孟皇后开始了第2次垂帘听政。

这一次垂帘听政,孟太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每见傅等,曲加慰抚”,而“傅等皆喜”,误以为隆祐太后一个妇道人家头发长见识短,外加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太子,朝堂大权,一手在握,如同陈桥兵变一样,抄了老赵家的底儿。

当时韩世忠的妻子梁红玉在苗傅军中,大将朱胜非把她救出来之后,隆祐太后(也就是孟皇后成为太后的封号)召见,苗傅军中的一举一动梁红玉知道的一清二楚,而且还把关防重点告诉了孟皇后,这是个非常好的机会!于是隆祐太后急令韩世忠速来,“以清岩陛”。

1129年3月,苗刘兵变被镇压,高宗皇帝重登帝位。太后喜曰“吾责塞矣”,并即日撤帘,其高超的政治智慧可见一斑。

孟皇后的2次垂帘听政,稳定南宋大局,为宋高宗安定天下,最大限度终止了战争爆发的可能,某种程度上,她才是南宋政权的开创者。

而她的谥号,比曹皇后、高滔滔要更加的尊荣。1131年,孟太后去世。第一个谥号为昭慈献烈,每一个字都蕴含着定国之力;1133年,皇帝又为她擢升谥号,为昭慈圣献。一个“圣”字,见孟皇后平定天下,至尊无比。

《清平乐》终了,仁宗终究带着对家国江山、长女亲情的不舍,撒手人寰。徽柔二次嫁入李玮家,却不能理解仁宗深远地安排——没有亲兄弟的她,未来被神宗皇帝赶出宫廷,潦倒在李家而亡。

而司马光一生恪守正道,没有纳妾,没有子嗣,秉持着官家为公的信念,还要写他的《资治通鉴》。

曹皇后——曹太后退居幕后,却对帝国有着举重若轻的影响力,比如乌台诗案救了苏轼;高滔滔和宋英宗一生恩爱,生下4个儿女,直到英宗快要驾崩,皇帝才匆匆忙忙地把那几个有名无实的侍妾们赶紧的升了太妃的位分。

而此时,距离靖康之耻,已经不远。

你们看了《清平乐》大结局吗?有什么感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