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誰之樂?

大結局隱含了孤城閉三個字,完整交代了一個君王的仁,苦,悲,孤。

所有人都老了,唯獨曹皇后,從頭到尾沒變過容顏。她對官家最後的表白更是讓人吐槽編劇,忘了張貴妃的前塵舊事和生死兩皇后,強行給帝后CP大圓滿,也讓這段深情傾訴非常蒼白:曹皇后對官家說,“讓臣妾情竇初開的,是少年登基、施行仁政的官家,趙禎與官家從來都是一體的。當時,臣妾整日幻想,生成男兒身,可執戈,也可執筆,輔助官家成就爲業。”“後來,臣妾真的到了官家身邊,心裏越來越清楚,在官家心中,最重要的,是國泰民安。臣妾知道,天下好,官家才安心。臣妾的趙禎,才能安心。臣妾的心中,自是天下最重。”

按照正常邏輯,我覺得相互看不上的婚姻,冷了幾十年是說不出這樣的話的。這讓曹皇后顯得格外虛假,更像是安慰趙禎的官方語言。

除了曹皇后不老,還有3個後續沒有交代。後續之一是真正的大結局,公主是被李瑋虐待而死的。但公主去世都已經是神宗時期的事了,時間線太長了。

後續之二,高滔滔執掌中宮,與宋英宗非常恩愛,生了4個兒女。

後續之三,張茂則陪伴皇后直到臨終,他們纔是相互扶持一生的人。

另外,比曹皇后、高滔滔更傳奇的,是孟皇后,當然此時她還沒有出現。

她,就是3次被立、2次被廢,2次垂簾聽政的哲宗皇帝的皇后——孟皇后。

孟皇后比曹皇后還有悲催,在於她的家族出身是小門小戶。曹皇后是開國大將曹彬的孫女,地位超然,28年無兒無女仍舊穩坐中宮,仁宗皇帝屢次要廢了她的後位也沒有成功。

但孟皇后,雖然沒有參與政治鬥爭,卻每次都無法置身事外,身不由己地被廢掉了3次,又被立了3次。

孟皇后比高滔滔要傳奇,在於她具有強大的格局情懷,敏銳的頭腦手腕,身處權力核心,卻從來不貪戀權力。她被廢后住在民間,躲過了靖康之恥,成爲北宋唯一一位得以保全的皇室最高女眷。她被張邦昌政權推舉爲元祐皇后,尊稱宋太后,入住延福宮。開始第1次垂簾聽政。

在張邦昌僞政權執政了33天,孟皇后垂簾不到1個月的1127年4月,孟皇后聽說康王趙構在濟州(今山東省濟寧市)駐紮,就派遣尚書左右丞馮澥、李向,以及自己哥哥的兒子——孟忠厚,拿着繼位詔書迎立康王到東京。同時命副都指揮使郭仲荀率領部從護衛,又命御營前軍統制張俊,等在路上迎接未來的帝王。

史書記載,“隆祐太后遣孟忠厚以‘大宋之寶’奉迎高宗。”宋高宗即位當天,孟皇后就撤簾,迴歸後宮,她對於權力的清醒和分寸,最大限度地保全了亂世之中的南宋王朝。

1128年12月,建炎二年,宋高宗命令孟忠厚護衛隆祐太后到達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並命扈從統制苗傅等,率領8000人駐紮於奉國寺。

第二年,1129年3月,苗傅與劉正彥、王世修、張逵、王鈞甫、馬柔吉等密謀作亂,請孟太后聽政,又請立太子,史稱“苗劉之變”。

孟皇后開始了第2次垂簾聽政。

這一次垂簾聽政,孟太后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每見傅等,曲加慰撫”,而“傅等皆喜”,誤以爲隆祐太后一個婦道人家頭髮長見識短,外加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小太子,朝堂大權,一手在握,如同陳橋兵變一樣,抄了老趙家的底兒。

當時韓世忠的妻子梁紅玉在苗傅軍中,大將朱勝非把她救出來之後,隆祐太后(也就是孟皇后成爲太后的封號)召見,苗傅軍中的一舉一動梁紅玉知道的一清二楚,而且還把關防重點告訴了孟皇后,這是個非常好的機會!於是隆祐太后急令韓世忠速來,“以清巖陛”。

1129年3月,苗劉兵變被鎮壓,高宗皇帝重登帝位。太后喜曰“吾責塞矣”,並即日撤簾,其高超的政治智慧可見一斑。

孟皇后的2次垂簾聽政,穩定南宋大局,爲宋高宗安定天下,最大限度終止了戰爭爆發的可能,某種程度上,她纔是南宋政權的開創者。

而她的諡號,比曹皇后、高滔滔要更加的尊榮。1131年,孟太后去世。第一個諡號爲昭慈獻烈,每一個字都蘊含着定國之力;1133年,皇帝又爲她擢升諡號,爲昭慈聖獻。一個“聖”字,見孟皇后平定天下,至尊無比。

《清平樂》終了,仁宗終究帶着對家國江山、長女親情的不捨,撒手人寰。徽柔二次嫁入李瑋家,卻不能理解仁宗深遠地安排——沒有親兄弟的她,未來被神宗皇帝趕出宮廷,潦倒在李家而亡。

而司馬光一生恪守正道,沒有納妾,沒有子嗣,秉持着官家爲公的信念,還要寫他的《資治通鑑》。

曹皇后——曹太后退居幕後,卻對帝國有着舉重若輕的影響力,比如烏臺詩案救了蘇軾;高滔滔和宋英宗一生恩愛,生下4個兒女,直到英宗快要駕崩,皇帝才匆匆忙忙地把那幾個有名無實的侍妾們趕緊的升了太妃的位分。

而此時,距離靖康之恥,已經不遠。

你們看了《清平樂》大結局嗎?有什麼感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