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神話,可能不少人都會對其嗤之以鼻,因爲在現代人的觀念中,神話故事是相當虛無縹緲的,並不具備任何的真實性。可是您也許不知道,在現代人看來並不靠譜的神話,其實在專家的眼中,卻是反映古代社會狀態的活教材。至於神話究竟會反映哪些古代社會狀況?我們還是要聽聽專家的看法。

衆所周知,世界任何一個文明都擁有自己的神話,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希臘、古羅馬,都曾有自己頗爲豐富的神話體系。值得一提的是,國外神話相比於國內神話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即神話體系十分明確,每一位神話人物,都有着自己精準的定位,無論是職能還是從屬關係,也都沒有太大的出入。可是反觀中國神話卻完全不同,中國神話雖然在時間軸上前後分明,但是相互之間的聯繫極少,甚至每一個神話都是相對獨立的。

我們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在我國神話領域中,最著名的神明有以下幾位,包括開天闢地的盤古、捏泥造人的女媧、射下太陽的后羿、端坐天庭的玉帝等等。關於他們的事蹟,想必不少讀者都能倒背如流,但如若談到幾位大神之間的關係,估計沒有人能夠答對。爲何?正是因爲他們之間並不存在關係,相反,每一位神明都是自己故事中的主角。

此時一個問題接踵而至,我國的神話體系爲何如此紛繁複雜?難道是古人並未形成統一的神話觀念?亦或是在漫長的傳承之中,神話失去了其本來的面目?談到這裏,我們就有必要說一說古代奇書《山海經》。《山海經》是我國現今大多數所存神話的源頭,女媧、后羿、羲和、夸父、精衛等,都是這部書中的神話人物。不過有趣的是,在整部《山海經》之中,神話所佔的比例很小,並且這些神話人物出場率也不高,相當於書中山川地貌描寫字數的20%左右。

對於這一有趣的現象,相信很多人都會不以爲意,但是我國著名神話學者袁珂卻提出,《山海經》中神話人物出場率較低的現象,正是由於當時人類社會生活情況造成的。衆所周知,在遠古時期,人類一直保持着母系氏族社會的社會制度,當時的人們不知道自己的生父是誰,只知道自己的母親,因此而言,兒童的安全感便降低了不少。

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古代,無論是自然條件的惡劣還是人類的惡性爭鬥,都有可能令人類幼童因此而喪命。久而久之,人類便開始期待自己能夠如野獸一般,擁有強大的力量去對抗自然與敵人,保全自己與族人的生命與財產。正是這一點,註定了圖騰文化的誕生,人們信仰與崇拜圖騰,並祈求圖騰能帶給自己力量與勇氣。

從某種角度來說,圖騰崇拜是一種迷信行爲,但也正是這種行爲,卻無形中拉近了部落成員之間的距離,令他們同仇敵愾的精神力得到了結合,繼而形成一股股強大的力量。圖騰崇拜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是動物崇拜,諸如崇拜龍、虎、獅、熊等,另一種則是植物崇拜,如樹、花、草等,它們無一不寄託着民族的殷切希望。

袁珂老先生認爲,圖騰崇拜是神話傳說形成的基礎,它開啓了人類想象的大門,並因此形成了多部落、多圖騰、多神話的趨勢,而正是這些不同的崇拜文化,最終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如今我們多元的華夏文化。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我國神話系統的表面散亂複雜,其實是古代社會大融合的主要體現特徵,在5000年的發展歷史中,神話故事也各自趨於成熟,直至最後,才演變成我們現今所看到的神話模樣。

【參考資料:《中國神話通論》《山海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