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安史之乱对唐朝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强盛的唐帝国从此由盛而衰。这个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偶然性的,而是日积月累才爆发的。我们都知道唐玄宗李隆基在他登基前期朝政清明,国力虽不及盛唐,但也是可以的。可是到了他晚年后期,由于他宠信杨贵妃,整日只顾着和这位美人饮酒作乐,逐渐荒于政事,更是重用杨国忠、高力士这样的奸臣,使得唐朝内外一片乌烟瘴气,再加上唐玄宗奢侈的生活,国力也是与日剧下。这是朝政不稳,再加上天灾人祸,终于使得安史之乱的导火线点燃了。公元755年,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并且叛军更是一路破竹,势不可挡,并且攻破了长安,唐玄宗被迫迁到蜀地避难,这次时间对于唐朝是灾难性的。虽然我们知道安史之乱最终是被唐朝给平息了,但是当时叛军曾经那么势不可挡,连长安都攻破,为什么最后没有灭亡唐朝而是被平息镇压了呢?

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王朝之一,唐朝在传递到唐玄宗手上时,经过几代皇帝的苦心经营,已经拥有了相当大版图,东到大海之滨,西到中亚地区,南到东南亚越南,包括吐蕃都属于唐朝领土。而这么大的疆域,自然要有一套完善的军事管理制度来应对可能出现的战争或者叛乱。唐玄宗当时为了抵御可能来自西域、阿拉伯、吐蕃的攻击,在全国设置了10个兵镇,将全国分为10个作战区域,并且还设置了9个节度使,1个经略使,每一个节度使不仅要管理这个区域的军事,还要负责收取赋税和其他事务,相当于当时地方政权的最高长官了,而经略使是总管这9个节度使的人物,并且对接皇帝,他也是节度使掌握几州的势力。这点就想三国时期的割据势力了。而本来唐王朝强盛的时候,这样的制度是有利的,而当唐王朝这个中央不再有力,这就让这些节度使有了更高的权力,对于唐朝来说,就是尾大不掉的局面了。

在说回安史之乱的主角——安禄山,他当时因为受到唐玄宗的赏识,被任命为平卢、范阳、河东这三个地区的节度使,而当时杨玉环的哥哥杨国忠当任宰相,这两个人又是有矛盾的,一个是宰相又有贵妃关系,一个是拥有三镇兵权的野心家,这样一个朝廷怎么能让我安禄山去此后,于是让安禄山决定了起兵反唐。看到这里很多小伙伴估计明白了,安禄山所拥有的只是唐朝的一支部队,也就是10镇中的一个,而唐朝还有其他地区的部队可以调遣,再加上安禄山的部队是以西北的幽州地区为中心,那里地广人稀,经济资源都比较匮乏,所以使得安禄山在战线拉长后,就不行了。

由于地处北方,都是一些唐帝国边缘化的武人,叛军开始的势如破竹的态势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他们虽然占领的内地的一些地区,却得不到当地人们的支持,使得他们的不能利用这些地区人和物,去壮大自己势力,就导致了安禄山兵员不足、粮草短缺,军械也无法补充等情况。而唐朝就不一样了,虽然你一个镇反叛了,但是我还有内陆大片的土地,并且西北地区也有军队,东南地区可以提供军粮和钱财,更为关键的是唐帝国强盛的思想深深影响着百姓的思维,他们都支持朝廷打败叛军,早日镇压叛乱恢复平静生活,这样天时地利人和,让唐朝怎么能不平息叛乱呢?

而光靠老百姓也是完全不够,唐朝最终能抵挡住叛军的进攻并最终扭转占据并一举平息叛乱的关键还是在于一批忠心爱国的文武大臣。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才支撑起了唐朝政治和军事,没有让唐朝在这次叛乱中倒下。这里就包括我们熟悉的李光弼,郭子仪,张巡等。在暴乱发生的时候,郭子仪还在丁忧,在危急时刻被火线上阵后,郭子仪更是奇迹般地夺回了长安城。而张巡更是以三千抵挡十三万叛军,死守睢阳数月,为唐军最后的反击赢得了宝贵时间。

之前我们说了,唐玄宗后期已经是昏庸至极,唐朝其他的皇室成员更是不值一提,在面对安史之乱,更是手足无措。如果没有这些精忠报国的爱国义士,唐朝根本撑不住。有了这些积极因素,唐朝能够平息叛乱还差一点,就是叛军内部矛盾。之所以唐军可以战胜叛军,这个原因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叛军内部本身就是有利益矛盾的,当叛军一路势如破竹、顺风顺水矛盾就被掩盖,而当失败接二连三,就不一样了。再加上安禄山本身就是一个暴躁脾气的人,不管是对待手下,甚至是亲生儿子都是并不会留情的,所以突破总是从敌人内部开始瓦解的。安禄山最终因为他的儿子安庆绪联合安禄山身边的宦官李猪儿杀死了安禄山。

正所谓无独有偶,安史之乱的两大主角——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个人的结局竟然都是一样的,被自己的儿子杀死。真是让人唏嘘。而随着安禄山的死,唐军顺势扭转战局,一举平息了叛乱,使得唐朝又短暂地恢复了平静。所以我们来总结下,安史之乱失败的原因是两个方面,一是唐朝军民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对抗叛军,保家卫国;二是叛军内部矛盾激化导致自身势力瓦解。而不管是什么原因,安史之乱让唐朝从此一蹶不振,再也不能回到盛唐时期的模样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