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劉玉雪贈送珂羅版王鐸橫幅草書《汴京南樓詩卷》:“夷門蕭瑟俯晴空,萬事欷獻向此中。梁苑池臺新萑葦,宋家艮嶽老苔叢。牧人壕外時驅犢,獵騎天邊晚射鴻。舊月多情依汴水,滔滔東去更朦朧。崇禎十五年三月夜 洪洞同邑弟王鐸具草 抱翁公祖教正。”

這一年王鐸51歲,此詩是包含七律5首、75行、共3635字、長4.69米的《贈張抱一草書詩卷》中的一首。王鐸的書法,深受日本人喜歡,而這幅長卷,就珍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寫下這幅長卷兩年之後的1644年的二月十九日,他的大明皇帝明崇禎便自縊於北京煤山。而又過了一年,他與錢謙益就在南京打開城門投降了他的大清皇帝順治。

這位大明與大清的頂級大官,真正傳世並立於中華文化史上的卻是他的書法。吳昌碩說他“有明書法推第一”,林散之評其“自唐懷素後第一人”,沙孟海則推崇王鐸是明季“書學界的‘中興之主’”。

對於他的降清,後人多有嘖言。

我卻覺得,他倒因爲這種經歷而使自己的生命有了更加廣闊的騰挪,並令自己的書法藝術有了更加不依不傍的獨立。他實際上是位勇者,數次或自己或與家人陷於農民起義隊伍的包圍裏,均能策騎於左衝右突之中轉危爲安。想想,那個殺了袁崇煥的大明,垮了就垮了吧,沒什麼留戀的。還有,那個滿清,不也終竟要成爲中華56個民族中的一員嗎?哪一個朝代,最終不是都要衰亡的嗎?他們誰也無法將山河與大地帶走,誰也不可能讓億兆的民衆陪葬——對於他王鐸來說,只要他的書法藝術在,管他孃的朱家還是愛新覺羅家。我總感覺,王鐸與錢謙益不太一樣,王鐸有着更勁的精神力量與胸懷中的正大光明。他當然有苦有痛在心裏頭磨與碾,這正好成全了他的書法——雖然他竟寫有一萬首詩,且以杜甫後繼者自居,但與他的書法相較,只能算二流。

他死了,他的書法越過一個世紀又一個世紀,活得有津津有味。也多虧他有個好兒子無咎,從收藏的父親大量書法作品中,精選出103種,找那時最好的刻家,用最好的材料,幾乎花費了9年的時間,出版了十卷本的《擬山園帖》。這部私人叢貼傳到日本,震撼了深諳中國文化的日本人,他們甚至稱“后王(王鐸)勝先王(王羲之)”。

鄰居玉雪飽讀中外各色書籍,一些年來,結合現實,讓精神與思想發生了優質的蛻變。感謝他送給我這樣一幅王鐸的作品,讓我有心思去接觸這個人,並用心爬剔他的生平資料,竟能夠以一個書法外行者而寫下這點關於書法的文字。

作者簡介:

李木生,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高級編輯。1952年生於山東濟寧農村,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從事文學創作,曾出版詩集《翠谷》、傳記《布衣孔子》、散文集《喬木森森》等。散文集《午夜的陽光》獲山東省首屆泰山文藝獎,散文《微山湖上靜悄悄》獲中國作家協會首屆郭沫若散文隨筆獎,散文《唐朝,那朵自由之花》獲中國散文協會冰心散文獎,作品入選全國各種選刊、選本、大中小學讀本及初、高中試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