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流传的俗语老话很多,绝大多数都会给人以智慧的启迪,特别是能够教会人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做人,是老祖宗们人生经验的总结。可是,对于有些俗语,我们似乎感觉有点矛盾之处,比如关于“穷人”的俗语老话很多,其中却有两句看起来有些矛盾,那就是“人穷少在家,尽量多在外”和“人穷莫入众,言轻莫劝人”,那么,这两个俗语真的矛盾吗?

“人穷少在家,尽量多在外”的意思是,人如果比较贫穷,就要少呆闷在家里,而要尽量到外面的世界多走动走动。人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穷志短,穷呆了,穷傻了,整天猫在家里两手捧着个脑袋,想不出脱贫的办法来。因此,就应该勇敢坚定地走出家门,多接触些人和事,了解外边的世界,社会形势,市场行情等等,才能够寻找到更多改变贫穷境况的机会。所谓“穷则思变”,不想变通,不思进取,岂能变化?整天死蹲在家里,等着天上掉馅饼的人,永远也改变不了贫穷的命运。而只有走出去,动脑筋找出路,肯吃苦又勤劳的人,才有脱贫致富的可能。

“人穷莫入众,言轻莫劝人”的意思是,人穷的时候,不要轻易把自己置身于大庭广众之下,因为穷人说话没有分量,所以也不要轻易去规劝别人。显而易见,这句俗语带有较明显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性倾向。穷人就因为社会地位低下,家庭贫穷,就不能融入大众,更不能有说话的资格,否则,就会遭人白眼,让人瞧不起,更是没有说话的资本,说了别人也不会听。显然,这种说法是具有历史时代局限性的,封建社会里如此,现在就不应该了,如今不分贵贱,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是有身份地位的,都可以置身大众,只要说的有道理,谁都有说话的资格和权力。

从表面上看,这两句俗语似乎感觉有点矛盾。既强调了穷人应该“少在家”和“多在外”,又规劝穷人“莫入众”和“莫劝人”,岂不相互矛盾吗?多在外少在家,不就是要进入大众的视野,和更多人打交道,找门路,讨生计吗?其实,这两句俗语老话即使是放在一起使用,也是不矛盾的。因为穷人只有走出家门,到外面的世界闯荡,才能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好日子是坐等不来的。而在外边与别人交往交流的时候,还是要尽量注意一下自己的身份,特别是在大庭广众,重要场合的情况下,应该少说少议论多听多看看,轻易不插嘴不打岔,以免引起别人的误解,甚至讨厌和侮辱。而要从中发现那些真正不是“嫌贫爱富”的真心朋友,从而得到他们的真诚帮助,齐心协力,一起拼博,才能真正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您说是吧?

个人观点,欢迎评论,敬请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