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有很多英雄人物给人树立榜样,但也不乏一些反面例子。例如“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就是一个纨绔子弟的形象,甚至有人认为是他导致了蜀汉的灭亡。

按理说,蜀汉有刘备这样一位“出师有名”的君主,加上诸葛亮的谋略以及关羽、张飞、赵云等武将的支持,本该让蜀汉成为非常强大的国家。然而在刘备、诸葛亮等人去世之后,蜀汉却最先在三国中灭亡,很多人认为这一切都怪阿斗,所以人们也将刘禅称为“扶不起来的阿斗”。可事实上,刘备其实并非一无是处。

一、深思熟虑,懂得顾全大局

刘禅十分重视诸葛亮的意见,也很尊重诸葛亮,在处理国家大事时,都会提前和诸葛亮“商量”。刘禅的行为,被很多人认为是“无能”的表现,他更被人嘲笑为“傀儡皇帝”。可当时的刘禅深知自己的能力远不如诸葛亮,如果大肆打击诸葛亮,反而会影响国家的安定,动乱人心。刘禅早已经考虑了这些后果,即使会被人外人质疑,甚至落得一个不好的名声,但刘禅依旧能够容得下诸葛亮,对诸葛亮敞开心扉。这不仅代表刘备的气度,也能证明他非常顾全大局。不会为了一己私心和个人的名利,而打压忠臣,置国家安定于不顾。

二、过人气节,显示明君气度

古言常道:“伴君如伴虎”,臣子和皇帝的相处是非常小心翼翼的,如果臣子表现的过于突出,甚至出现“功高震主”的情况,比如说清朝的年羹尧对雍正皇帝就是这样的。那样便会让皇上受到忌惮,这一点在刘备与诸葛亮之间表现得很明显。当诸葛亮的话语权和地位逐渐提升的时候,刘备开始多疑起来,并且有意地降低诸葛亮的地位。可是当刘备去世之后,刘禅登上皇位却没有继续刘备的做法,反而再一次的提携诸葛亮,对诸葛亮委以重任。刘禅也知道当时的诸葛亮名声远远超过他,但是刘禅只求国家稳定,并不计较这些名利。

对于刘禅来说,诸葛亮就是一位恩师,也是治理国家、带领蜀国复强、带领蜀国北伐的重要依靠。诸葛亮与刘禅,像是拐棍一样。刘禅没有因为诸葛亮的地位和权力而有意打压他,反而继续任用诸葛亮,这一点就是就是“明君风度”。刘禅没有诸葛亮,就像是一个盲人失去了探路的拐杖,这对于刘禅、对于蜀国而言,都是巨大的损失。

历史上,对国家作出贡献的皇帝很多,但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和臣子“交心”。很多时候,大臣越是聪明能优秀能干,越让皇帝害怕。可刘禅却对诸葛亮没什么戒备之心,反而以一种“明君”的态度对待诸葛亮,心胸十分开阔。纵观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并没有篡夺皇位,刘禅也与之相敬如宾,两人和平共处,也让刘禅的“容人”的名声在外。

三、爱民如子,体恤百姓

当一个朝代走下坡路的时候,朝廷便会大肆的欺压百姓,搜刮百姓的钱财,以充国库。在蜀汉后期,国家也面临着财政空虚的问题。当时蜀汉非常“缺钱”,财政支出困难,主要是因为北伐一直在花钱,再加上蜀汉位于四川盆地地区,物产本身不是很丰饶,摇摇欲坠的蜀汉同时又面临着强大的外敌,可谓是“举步维艰”。可刘禅并没有大肆收刮百姓的钱财,一味地通过加税的方式来填补国家的财政空缺。

在当时的几个国家中,蜀汉向百姓收取的税收是最低的,刘禅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没有加税。尽管国家面临着重重的压力,但刘禅却能够做到一个明君的职分,从来没有想着去搜刮民脂民膏,压迫百姓。刘禅的这些做法,让蜀汉社会上依旧一片祥和。与蜀汉比较,其他的两国则君主则纵情享乐,朝廷时不时就发生动乱。在这一点中,也能看出刘禅能体恤百姓,是一位“爱民如子”的明君。

从这三点中,能看出刘禅其实是一位明君。刘禅虽然在治理国家方面确实有欠妥,在刘备和诸葛亮去世后,他并没有守住蜀汉江山,可是刘禅却能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百姓。后人可以说刘禅没有能力,但并不能说他是一个昏君,也不能是他是一个暴君,在某种程度上,刘禅甚至是一个“明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