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有很多英雄人物給人樹立榜樣,但也不乏一些反面例子。例如“扶不起的阿斗”劉禪,就是一個紈絝子弟的形象,甚至有人認爲是他導致了蜀漢的滅亡。

按理說,蜀漢有劉備這樣一位“出師有名”的君主,加上諸葛亮的謀略以及關羽、張飛、趙雲等武將的支持,本該讓蜀漢成爲非常強大的國家。然而在劉備、諸葛亮等人去世之後,蜀漢卻最先在三國中滅亡,很多人認爲這一切都怪阿斗,所以人們也將劉禪稱爲“扶不起來的阿斗”。可事實上,劉備其實並非一無是處。

一、深思熟慮,懂得顧全大局

劉禪十分重視諸葛亮的意見,也很尊重諸葛亮,在處理國家大事時,都會提前和諸葛亮“商量”。劉禪的行爲,被很多人認爲是“無能”的表現,他更被人嘲笑爲“傀儡皇帝”。可當時的劉禪深知自己的能力遠不如諸葛亮,如果大肆打擊諸葛亮,反而會影響國家的安定,動亂人心。劉禪早已經考慮了這些後果,即使會被人外人質疑,甚至落得一個不好的名聲,但劉禪依舊能夠容得下諸葛亮,對諸葛亮敞開心扉。這不僅代表劉備的氣度,也能證明他非常顧全大局。不會爲了一己私心和個人的名利,而打壓忠臣,置國家安定於不顧。

二、過人氣節,顯示明君氣度

古言常道:“伴君如伴虎”,臣子和皇帝的相處是非常小心翼翼的,如果臣子表現的過於突出,甚至出現“功高震主”的情況,比如說清朝的年羹堯對雍正皇帝就是這樣的。那樣便會讓皇上受到忌憚,這一點在劉備與諸葛亮之間表現得很明顯。當諸葛亮的話語權和地位逐漸提升的時候,劉備開始多疑起來,並且有意地降低諸葛亮的地位。可是當劉備去世之後,劉禪登上皇位卻沒有繼續劉備的做法,反而再一次的提攜諸葛亮,對諸葛亮委以重任。劉禪也知道當時的諸葛亮名聲遠遠超過他,但是劉禪只求國家穩定,並不計較這些名利。

對於劉禪來說,諸葛亮就是一位恩師,也是治理國家、帶領蜀國復強、帶領蜀國北伐的重要依靠。諸葛亮與劉禪,像是柺棍一樣。劉禪沒有因爲諸葛亮的地位和權力而有意打壓他,反而繼續任用諸葛亮,這一點就是就是“明君風度”。劉禪沒有諸葛亮,就像是一個盲人失去了探路的柺杖,這對於劉禪、對於蜀國而言,都是巨大的損失。

歷史上,對國家作出貢獻的皇帝很多,但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和臣子“交心”。很多時候,大臣越是聰明能優秀能幹,越讓皇帝害怕。可劉禪卻對諸葛亮沒什麼戒備之心,反而以一種“明君”的態度對待諸葛亮,心胸十分開闊。縱觀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並沒有篡奪皇位,劉禪也與之相敬如賓,兩人和平共處,也讓劉禪的“容人”的名聲在外。

三、愛民如子,體恤百姓

當一個朝代走下坡路的時候,朝廷便會大肆的欺壓百姓,搜刮百姓的錢財,以充國庫。在蜀漢後期,國家也面臨着財政空虛的問題。當時蜀漢非常“缺錢”,財政支出困難,主要是因爲北伐一直在花錢,再加上蜀漢位於四川盆地地區,物產本身不是很豐饒,搖搖欲墜的蜀漢同時又面臨着強大的外敵,可謂是“舉步維艱”。可劉禪並沒有大肆收刮百姓的錢財,一味地通過加稅的方式來填補國家的財政空缺。

在當時的幾個國家中,蜀漢向百姓收取的稅收是最低的,劉禪在當時的情況下也沒有加稅。儘管國家面臨着重重的壓力,但劉禪卻能夠做到一個明君的職分,從來沒有想着去搜刮民脂民膏,壓迫百姓。劉禪的這些做法,讓蜀漢社會上依舊一片祥和。與蜀漢比較,其他的兩國則君主則縱情享樂,朝廷時不時就發生動亂。在這一點中,也能看出劉禪能體恤百姓,是一位“愛民如子”的明君。

從這三點中,能看出劉禪其實是一位明君。劉禪雖然在治理國家方面確實有欠妥,在劉備和諸葛亮去世後,他並沒有守住蜀漢江山,可是劉禪卻能對得起國家,對得起百姓。後人可以說劉禪沒有能力,但並不能說他是一個昏君,也不能是他是一個暴君,在某種程度上,劉禪甚至是一個“明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