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主劉禪有個極爲響亮的外號——“扶不起的阿斗”,各種影視劇中,他都表現得甚是無能,蜀漢也的確是在劉禪手上滅亡的。亡國之君嘛!自然虛的、實的要背很多鍋。

於是很多朋友有個疑問,劉備明明有四個兒子,爲何不挑一個“扶得起”的,還選擇劉禪爲繼任皇帝呢?

原因很簡單,劉禪是最適合的!

劉備有四個兒子,劉封、劉禪、劉永、劉理。禮法上來說,劉封是長子,但他是收養的,和劉備沒有血緣關係,繼位的可能性很小。

劉封在劉備晚年時,已經頗具實力根基,劉備和諸葛亮對他都很不放心,故而以劉封不救關羽和逼反孟達爲由,逼其自殺,徹底清除了這個障礙。

劉永、劉理哪一年出生的不是很確切,可以確定的是,他們都比劉禪年紀小。雖然三人都不是嫡出,但排序在前的劉禪自然比兄弟們更有繼承優勢。

“有嫡立嫡,無嫡無長”,這是中國古代最常用、最正統、相對來說麻煩最小的繼承原則。比如,漢靈帝明明很喜歡幼子劉協,但就因爲劉辯是長子,活着時一直沒立劉協爲太子。劉備向來以匡扶漢室爲己任,在這方面肯定向漢室靠攏。

而且,廢長立幼的可怕後果,劉備眼前就發生了兩起。

荊州豪傑劉表,有長子劉琦和次子劉琮,劉琦被當作繼承人培養了很多年,到了晚年劉表卻寵愛劉琮,他死後劉琮繼任荊州牧,兄弟兩人展開爭鬥,荊州集團貌似統一,實則分崩離析,正好曹操來攻,劉琮就舉荊州而降曹操了。

再有北方霸主袁紹,偏愛幼子袁尚,不喜長子袁譚。袁紹死後,袁尚繼承他的地位,袁譚不服,兩人兵戈相向打成一團。

曹操趁袁氏內亂,親率大軍進攻,袁譚被曹純麾下虎豹騎所殺,袁尚跑去投奔另一個兄弟袁熙,也就是三國大美人甄宓的老公,最後兄弟倆被遼東太守公孫康斬首,首級獻給曹操,曹操得到袁氏的地盤,平定北方,霸業初成。

換言之,劉表和袁紹不立長子爲繼承人,給集團內部的穩定留下了極大的隱患,客觀上加快了曹操統一江荊地區和北方的速度。

前事未遠,善於學習的劉備怎會重蹈覆轍?他可不想便宜了曹操。

劉禪並不是大家印象中那個扶不起的阿斗。劉禪的智商沒問題,絕不是晉惠帝那樣的白癡皇帝。

但諸葛亮的存在感實在太強烈了,無論當時還是後世,提起蜀漢,人們第一個想起來的往往是他,之後纔是劉備父子。這就給人們造成一種認知,彷彿沒有諸葛亮劉禪就坐不穩皇位。

這種認知正不正確呢?前期可能正確,初登大位的劉禪需要一位強而有力的支持者,但到了中後期,劉禪對諸葛亮的依賴沒那麼重了。對於局勢也有自己的看法,不太贊同諸葛亮北伐,卻也沒反對,而是顧全大局,和諸葛亮站在同一條戰線,避免了蜀漢上層的分裂。

諸葛亮對劉禪的評價挺高,在《與杜微書》中說他“天資仁敏,愛德下士”,如果劉禪真的扶不起,諸葛亮不會用這種詞語,否則就成諷刺了。

唐朝李密則認爲,劉禪可與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齊桓公相比,齊桓公得管仲而成霸業,劉禪得諸葛亮而與曹魏抗衡。咱們不知道他的依據是什麼,也沒地兒問,反正他就那麼說了。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又當了29年的蜀漢皇帝,期間也沒有被某位權臣控制的傳言,發展經濟民生、整備軍事、處理朝政、平定叛亂,每一樣他都做得井井有條,也許不是特別出彩,至少沒出什麼大問題。

這就證明,劉禪當個守成之君還是綽綽有餘的。

投降曹魏到達洛陽後,司馬昭設宴款待,席間故意讓人演奏蜀中樂曲,並以歌舞助興,蜀漢降臣見景生情,想起亡國之痛,紛紛掩面低泣,唯有劉禪神色如常,津津有味地欣賞歌舞。

他的這種態度,連司馬昭都被震驚了,感嘆人之無情,竟然能到這種地步,就算諸葛亮還活着也無法長久的輔佐他,何況姜維。

但司馬昭還想再試探一下劉禪,問他“頗思蜀否?”,劉禪憨憨地說出了那句千古名言“此間樂,不思蜀”,這就是“樂不思蜀”的典故。

固然可以罵劉禪沒血性,但另一方面,說明他很懂自保之道。司馬昭可不好糊弄,能讓他放下戒心不是件容易的事。劉禪卻做到了,大家還覺得他傻嗎?

之後劉禪又活了8年,65歲時壽終正寢。歷代亡國之君中,過得像他這麼滋潤的可不多。

所以,劉備選擇劉禪爲繼承人沒什麼可奇怪的,劉禪既是長子,也不算愚蠢,不選他纔會生出事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