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妈 (公众号米粒妈频道)

五一前北京不是下调了防疫级别嘛,我的很多同事都立马定了回家的机票。

收假回来之后,大家都聚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聊回家的见闻,可热闹了。

但有个实习生小妹妹却说:“我发现我和父母真是远香近臭,原本因为疫情大半年都没回家,五一终于可以回去了,想好好和他们增进一下感情,结果……”

小妹妹说,刚回家那两天,她和爸妈都很开心,很激动,大家相处得都特别愉快。

第三天,小妹妹准备和高中时候的同学吃个饭,她出门前说:“爸,妈,我出门和朋友吃个饭啊。”

她爸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头也没抬的说了一句:“哟,你还有朋友啊。

小妹妹说:“就这一句话,我心一下子就凉了,好像一下子又回到了小时候。”

实习小妹妹给我们讲了她的经历。

她说,她从很小很小的时候,就下定决心好好读书,为的是大学可以考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可以逃离这个冰冷的家。

这个家有多冰冷呢?

她放学回家,肚子饿了,小心翼翼地问妈妈:“妈妈,可以吃饭了吗?”

她妈妈说:“你问我,我问谁去?

其实饭菜都差不多做好了,就差端上桌了。

等她坐到桌旁准备吃饭了,妈妈一边给她夹菜,但嘴里却说:

“你不会吃点蔬菜吗?以后营养不均衡可别怪我。

她做作业遇到了不会的题,求助于当工程师的爸爸。

爸爸拿过题来看:“这么简单都不会,你在学校到底都学了什么?”

她只能惶恐地低着头。

题目爸爸还是会认真给她讲的,也会细心辅导她。

可讲完,总是会再加一句:“你这么笨也不知道像谁。

或者是,

“肯定是你上课没好好听讲才不会的,明天我跟你们老师说说,让她好好监督你。”

少年的她,因为这些话,迷惑又痛苦。

她清楚地知道父母是爱自己的。

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她,尽可能地给她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她知道自己已经比很多人都幸福得多。

可是父母却又经常说那些刺痛她的话。

这些话随口就来,在父母口中,自然而然地就好像“吃了吗”一样地随意。

她无数次地自我安慰:“他们是无意的,他们只是不太懂说话的艺术,他们不是故意要伤害我的,他们是爱我的……

可是这些安慰,好多时候,苍白又无力。

她清楚地知道,自己被这些话伤得有多深。

小妹妹说,上高中的时候,有一天她放学走在路上,被一辆横冲直撞地摩托车给撞翻在地,小腿划了一道巨大的口子,流了好多血。

肇事的小年轻一看,立马骑着车跑了。

她又疼,又恐惧,在大马路上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了父母。

妈妈见她第一句话是:“你走路不看路的啊?让着点车啊,车没眼睛,你也没眼睛啊?

爸爸一看肇事者跑了,一顿数落她:“你怎么让人跑了,你得抓着他啊,现在跑了,上哪去找他啊,医药费还得自己掏。

15岁的她,流着血躺在地上,听着父母一口一句的指责,默默地在心里跟自己说:“快点长大吧,长大了,就可以离开这个家了。

实习小妹妹的故事,让我想起来去年大热的电视剧《小欢喜》。

陶虹饰演的妈妈,爱女儿吗?

作为观众,我们都知道,她爱,爱得不得了,她几乎为了女儿付出了自己所能付出的一切。

可是,她的女儿却拼了命地想要逃离她。

陶虹带女儿看电影,这部电影女儿已经看过,但为了哄她高兴,还是陪她又看了一遍。

陶虹发现了真相,立马发飙:“你看过还来看,这不是耽误时间吗?!”

“我是为了让你高兴啊!”

我不用你让我高兴,我是为了让你高兴!

女儿考试没发挥好(也不能说没考好吧,事实上乔英子学习已经非常好了),她绞尽脑汁地哄陶虹开心。

可陶虹张口就是:

这有什么可高兴的?

还有那段让所有人都觉得窒息的争吵。

这段简直太高能了,我直接给大家放视频吧。

这样真实的对话看得让人压抑而绝望:

为什么就不能好好说话呢。

难怪后面,英子患上严重抑郁症,恨不得跳海自杀。

《小欢喜》里,海清饰演的妈妈,其实也很不会说话。

对自己儿子非打即骂,张口闭口都是“妈妈为你付出了多少!

说真的,这也就是她生了个心大的儿子,再加上有个会打圆场的老公。

要不然,就她这说话风格,绝对能把孩子给逼疯。

好多同事都说:“唉,好多父母都是这样的,他们也不是不爱孩子,也不是不关心孩子,但就是不会好好说话。

明明是关心,可嘴里说出来确是讽刺。

明明是好意,可一表达就变成了嘲笑。

明明是爱的,可还是变成了互相伤害。

一个当了妈妈的同事说:“其实不好好说话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是会代际遗传的。

在一个“不会好好说话”的家庭里长大,从小受到的心灵伤害可想而知。

但最大的伤害是,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其实在不经意间,也成为了一个不会好好说话的人。

曾经的“受害者”,会不知不觉变成“施暴者”。

前段时间,我在网上看了知名大V分享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小时候你曾被如何对待过,长大之后,你也会如何对待别人。

这句话在“不好好说话”上体现得更加明显。

我的同事给我分享了她的故事。

她有一个不好好说话的父亲。

小时候,只要她做错了一点点事,真的是那种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事情。

比如,拿筷子的时候,筷子不小心掉在了地上或者做作业的时候,书本没有按照要求摆放等等。

她的父亲,就会猛地提高分贝吼她:“干嘛呢!”

那个声音,对她而言,就像平地起惊雷一样的恐怖。

她说,每次听到父亲高分贝的声音,她都会吓得浑身一激灵。

甚至有一次,在被吼过之后,她因为恐惧,半边身体竟然失去了知觉,就好像打了麻醉一样,无论怎么掐自己,打自己都毫无感觉。

后来送到医院,医生说她这是强烈的身体应激反应,输了液才逐渐好转。

后来她有了孩子,她发誓一定要温柔的对待孩子,好好说话,好好沟通,绝不让她的恐惧在孩子身上重演。

可是有一天,孩子特别特别闹腾,她烦不胜烦。

在孩子又一次满地撒泼打滚的时候,她突然就提高了分贝,大吼:“闭嘴,再哭我就弄死你。

原来哇哇大哭的孩子,吓得立马收住了眼泪,不敢动,不敢哭,不敢说话,甚至不敢看她。

她一下子呆住了。

她说:“看到孩子恐惧但又不敢表现出来的样子,我好像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

没想到,我那么那么痛恨自己的父亲,但没想到,我和他竟然是一样的人。

这就是在“不好好说话”家庭里长大的孩子。

在度过了一个诚惶诚恐的童年和少年之后,他们往往也成为了那个“不会好好说话”的人。

然后,恶性循环就这样开始了。

听完两个同事的故事,我们都在反思:该如何打破这样的循环?

一个人幼年受到的伤害,可能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弥补。

在“不好好说话”环境下成长的我们,可能一辈子都很难释怀。

但至少,我们受过这样的伤害,我们知道“不好好说话”的杀伤力有多强。

我们会提醒自己:不要把这样的伤害加诸于别人身上,尤其是我们最亲的人身上。

只有当我们自己做出改变,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免受这样的悲剧。

只有当我们自己改变自身,我们才会真正的治愈心灵。

从好好说下一句话开始改变吧。

父母说的话,真的会影响孩子一生。

米粒妈在写《藤校博士被亲妈气到跳楼:中国式父母,夸孩子一句有多难》中讲过这么个故事:

有个女孩子已经很出色了,读书读到藤校,但母亲始终对她不满意。

两人言语不和,女儿当着母亲的面,纵身从阳台上跳下,再也没抢救过来……

我当时边写边跟米粒爸感慨,当父母需要终身学习。

个人简介:@米粒妈频道(欢迎关注),美国海归、原500强高管麻麻一枚,专注于5-12岁孩子的教育和升学,英文、数学、科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