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媽 (公衆號米粒媽頻道)

五一前北京不是下調了防疫級別嘛,我的很多同事都立馬定了回家的機票。

收假回來之後,大家都聚在一起嘰嘰喳喳地聊回家的見聞,可熱鬧了。

但有個實習生小妹妹卻說:“我發現我和父母真是遠香近臭,原本因爲疫情大半年都沒回家,五一終於可以回去了,想好好和他們增進一下感情,結果……”

小妹妹說,剛回家那兩天,她和爸媽都很開心,很激動,大家相處得都特別愉快。

第三天,小妹妹準備和高中時候的同學喫個飯,她出門前說:“爸,媽,我出門和朋友喫個飯啊。”

她爸坐在沙發上看電視,頭也沒抬的說了一句:“喲,你還有朋友啊。

小妹妹說:“就這一句話,我心一下子就涼了,好像一下子又回到了小時候。”

實習小妹妹給我們講了她的經歷。

她說,她從很小很小的時候,就下定決心好好讀書,爲的是大學可以考到離家很遠的地方去,可以逃離這個冰冷的家。

這個家有多冰冷呢?

她放學回家,肚子餓了,小心翼翼地問媽媽:“媽媽,可以喫飯了嗎?”

她媽媽說:“你問我,我問誰去?

其實飯菜都差不多做好了,就差端上桌了。

等她坐到桌旁準備喫飯了,媽媽一邊給她夾菜,但嘴裏卻說:

“你不會喫點蔬菜嗎?以後營養不均衡可別怪我。

她做作業遇到了不會的題,求助於當工程師的爸爸。

爸爸拿過題來看:“這麼簡單都不會,你在學校到底都學了什麼?”

她只能惶恐地低着頭。

題目爸爸還是會認真給她講的,也會細心輔導她。

可講完,總是會再加一句:“你這麼笨也不知道像誰。

或者是,

“肯定是你上課沒好好聽講纔不會的,明天我跟你們老師說說,讓她好好監督你。”

少年的她,因爲這些話,迷惑又痛苦。

她清楚地知道父母是愛自己的。

父母無微不至地照顧她,儘可能地給她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和教育環境,她知道自己已經比很多人都幸福得多。

可是父母卻又經常說那些刺痛她的話。

這些話隨口就來,在父母口中,自然而然地就好像“喫了嗎”一樣地隨意。

她無數次地自我安慰:“他們是無意的,他們只是不太懂說話的藝術,他們不是故意要傷害我的,他們是愛我的……

可是這些安慰,好多時候,蒼白又無力。

她清楚地知道,自己被這些話傷得有多深。

小妹妹說,上高中的時候,有一天她放學走在路上,被一輛橫衝直撞地摩托車給撞翻在地,小腿劃了一道巨大的口子,流了好多血。

肇事的小年輕一看,立馬騎着車跑了。

她又疼,又恐懼,在大馬路上等了好久,終於等到了父母。

媽媽見她第一句話是:“你走路不看路的啊?讓着點車啊,車沒眼睛,你也沒眼睛啊?

爸爸一看肇事者跑了,一頓數落她:“你怎麼讓人跑了,你得抓着他啊,現在跑了,上哪去找他啊,醫藥費還得自己掏。

15歲的她,流着血躺在地上,聽着父母一口一句的指責,默默地在心裏跟自己說:“快點長大吧,長大了,就可以離開這個家了。

實習小妹妹的故事,讓我想起來去年大熱的電視劇《小歡喜》。

陶虹飾演的媽媽,愛女兒嗎?

作爲觀衆,我們都知道,她愛,愛得不得了,她幾乎爲了女兒付出了自己所能付出的一切。

可是,她的女兒卻拼了命地想要逃離她。

陶虹帶女兒看電影,這部電影女兒已經看過,但爲了哄她高興,還是陪她又看了一遍。

陶虹發現了真相,立馬發飆:“你看過還來看,這不是耽誤時間嗎?!”

“我是爲了讓你高興啊!”

我不用你讓我高興,我是爲了讓你高興!

女兒考試沒發揮好(也不能說沒考好吧,事實上喬英子學習已經非常好了),她絞盡腦汁地哄陶虹開心。

可陶虹張口就是:

這有什麼可高興的?

還有那段讓所有人都覺得窒息的爭吵。

這段簡直太高能了,我直接給大家放視頻吧。

這樣真實的對話看得讓人壓抑而絕望:

爲什麼就不能好好說話呢。

難怪後面,英子患上嚴重抑鬱症,恨不得跳海自殺。

《小歡喜》裏,海清飾演的媽媽,其實也很不會說話。

對自己兒子非打即罵,張口閉口都是“媽媽爲你付出了多少!

說真的,這也就是她生了個心大的兒子,再加上有個會打圓場的老公。

要不然,就她這說話風格,絕對能把孩子給逼瘋。

好多同事都說:“唉,好多父母都是這樣的,他們也不是不愛孩子,也不是不關心孩子,但就是不會好好說話。

明明是關心,可嘴裏說出來確是諷刺。

明明是好意,可一表達就變成了嘲笑。

明明是愛的,可還是變成了互相傷害。

一個當了媽媽的同事說:“其實不好好說話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它是會代際遺傳的。

在一個“不會好好說話”的家庭里長大,從小受到的心靈傷害可想而知。

但最大的傷害是,在這樣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人,其實在不經意間,也成爲了一個不會好好說話的人。

曾經的“受害者”,會不知不覺變成“施暴者”。

前段時間,我在網上看了知名大V分享了這樣一個小故事。

小時候你曾被如何對待過,長大之後,你也會如何對待別人。

這句話在“不好好說話”上體現得更加明顯。

我的同事給我分享了她的故事。

她有一個不好好說話的父親。

小時候,只要她做錯了一點點事,真的是那種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的事情。

比如,拿筷子的時候,筷子不小心掉在了地上或者做作業的時候,書本沒有按照要求擺放等等。

她的父親,就會猛地提高分貝吼她:“幹嘛呢!”

那個聲音,對她而言,就像平地起驚雷一樣的恐怖。

她說,每次聽到父親高分貝的聲音,她都會嚇得渾身一激靈。

甚至有一次,在被吼過之後,她因爲恐懼,半邊身體竟然失去了知覺,就好像打了麻醉一樣,無論怎麼掐自己,打自己都毫無感覺。

後來送到醫院,醫生說她這是強烈的身體應激反應,輸了液才逐漸好轉。

後來她有了孩子,她發誓一定要溫柔的對待孩子,好好說話,好好溝通,絕不讓她的恐懼在孩子身上重演。

可是有一天,孩子特別特別鬧騰,她煩不勝煩。

在孩子又一次滿地撒潑打滾的時候,她突然就提高了分貝,大吼:“閉嘴,再哭我就弄死你。

原來哇哇大哭的孩子,嚇得立馬收住了眼淚,不敢動,不敢哭,不敢說話,甚至不敢看她。

她一下子呆住了。

她說:“看到孩子恐懼但又不敢表現出來的樣子,我好像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

沒想到,我那麼那麼痛恨自己的父親,但沒想到,我和他竟然是一樣的人。

這就是在“不好好說話”家庭里長大的孩子。

在度過了一個誠惶誠恐的童年和少年之後,他們往往也成爲了那個“不會好好說話”的人。

然後,惡性循環就這樣開始了。

聽完兩個同事的故事,我們都在反思:該如何打破這樣的循環?

一個人幼年受到的傷害,可能需要用一生的時間來彌補。

在“不好好說話”環境下成長的我們,可能一輩子都很難釋懷。

但至少,我們受過這樣的傷害,我們知道“不好好說話”的殺傷力有多強。

我們會提醒自己:不要把這樣的傷害加諸於別人身上,尤其是我們最親的人身上。

只有當我們自己做出改變,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免受這樣的悲劇。

只有當我們自己改變自身,我們纔會真正的治癒心靈。

從好好說下一句話開始改變吧。

父母說的話,真的會影響孩子一生。

米粒媽在寫《藤校博士被親媽氣到跳樓:中國式父母,誇孩子一句有多難》中講過這麼個故事:

有個女孩子已經很出色了,讀書讀到藤校,但母親始終對她不滿意。

兩人言語不和,女兒當着母親的面,縱身從陽臺上跳下,再也沒搶救過來……

我當時邊寫邊跟米粒爸感慨,當父母需要終身學習。

個人簡介:@米粒媽頻道(歡迎關注),美國海歸、原500強高管麻麻一枚,專注於5-12歲孩子的教育和升學,英文、數學、科學啓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薦,歡迎關注!(0~5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愛分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