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剛入漢服坑的時候,真的是頭痛。因爲經過兩千多年的傳承演變,漢服的種類實在太多了。我花了很長時間才把一些比較常見的漢服的名字和特徵對應起來。

所以經過一年多的深入學習,在逛過無數論壇看過無數帖子之後。我決定根據自己的理解,參考百度漢服吧發佈的當代漢服定義及體系框架2.0版,整理了一個現代常見漢服形制分類表。

希望能幫助那些纔開始接觸漢服或者剛入漢服坑的萌新同袍,讓他們能在短時間內對現代漢服的形制分類有一個框架性的認識,以便於之後更進一步的瞭解和更有針對性的學習。

需要提前說明的是,現代漢服的定義和體系框架都是近年來學者們在文獻資料和出土文物的基礎上考證整理的,只是在民間層面得到廣泛接受和認可,並沒有強制性的標準,還有許多爭議尚無定論。而對於有爭議的部分,我也只能根據的自己的判斷選擇其中一個觀點。

比如說,有人認爲單襦就是衫複襦就是襖,更多的人則認爲襦有腰襴而衫、襖沒有,在這裏我就支持了後一種觀點。

類似爭議還有很多,後文不再一一枚舉,如果有同袍有不同意見或者發現遺誤不當的地方,都歡迎在評論區交流討論。

好了,廢話不多說,直接上乾貨。漢服根據使用場合可以分爲四類,居家、遊玩等休閒場合穿便裝,雅集、宴飲等正式場合穿正裝,慶典、壽辰等隆重場合穿盛裝,婚禮、祭祀等特定場合穿禮裝,本視頻主要討論的就是便裝。

而漢服的款式構成也是四類,分別是頭衣、體衣、足衣和配飾,頭衣就是冠冕巾帽,足衣就是鞋襪,配飾就是腰帶、首飾等,這些都不難理解,所以下面就重點說一下體衣。

體衣根據功能不同也分爲內衣、中衣和外衣。跟現在一樣,內衣也是貼身穿的,比如犢鼻褌,應該就是一種貼身穿的有襠短褲,西漢時期就有,跟現在區別好像也不是很大。

而女子的上身內衣則有一個相當長的演變過程,漢代女子內衣稱爲“心衣”,到了唐代出現了一種無帶的內衣,被稱爲“訶子”,到了宋代出現了“抹肚”,明代又發展成“主腰”。

再說中衣,也很容易理解,中衣就是漢服的襯衣,起搭配和襯托作用,多爲白色,可搭配便服、禮服穿,也可以作爲居家服裝單獨穿。

最複雜最多樣就是外衣,外衣的形制有上衣下裳連制和分制兩種。

上下分制的有流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裙襦,袴褶和之後逐漸演變成的衫裙、襖裙。

衣裳連制的分爲上下分裁和通裁兩種,分裁的主要是流行於秦漢時期的深衣、曲裾袍、直裾袍,此外明朝男子經常穿着的貼裏和曳撒也是上下分裁。

通裁的袍服根據衣領的不同也分圓領袍和交領袍,圓領袍從唐到宋、明又經歷了從窄袖到寬袖的演變,而交領袍根據衣襬不同又有直裰、直身、道袍等區分。

除以上所說之外,衣長過膝且穿着時衣襟不相互交掩的外穿長衣又被稱爲罩衣,也就是罩衫,如褙子、大氅、披風、大衫、比甲等。

說到這裏,我自己都有點亂了,如果大家對照着前表心中已經一目瞭然的話,我感覺應該算是入門了,至少應該比我強。如果越看越亂一腦子漿糊的話,也不要緊,後面我們還會用幾期視頻繼續把這些常見的漢服形制和它們的特徵對比討論清楚,希望大家繼續關注,謝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