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三國演義》赤壁戰後周瑜大敗曹仁,結果讓劉備諸葛亮竊取勝利果實,暗中佔據荊州不予歸還。但爲了孫劉聯盟的穩定,孫權不得已將荊州借給劉備。這一借直到孫劉兩家開戰都未曾歸還。而這正是“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的出處,讓劉備以往忠厚長者的形象大打折扣,甚至被罵僞君子。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

難道真的是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各位看官,如今該爲皇叔正名了,荊州何時成了他江東的寶地?

其實歷史上的借荊州是怎樣的呢?赤壁之戰後,曹軍無力維持在荊州的絕對壓倒性實力,僅可保留荊州北部的襄陽、南陽等地。而此時荊州西部及中部的大多數地盤,已經在劉備軍隊的攻伐下收回到原荊州牧劉表的長子劉琦的手中。劉備憑着與荊州牧的皇親關係加上部將的勇猛,這纔拿下了荊州的大部分地盤。反觀孫權,僅僅控制了荊州東部的幾座城池,完全不能夠稱得上是控制荊州命脈。

那麼既如此,借荊州一說又是怎麼興起的呢?關鍵人物自然是魯肅,他主張放棄被江東佔領的這幾座東部城池,用以維繫抵抗曹軍的重要聯盟。雞肋嘛,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借”給劉備!其實就是一種政治交易,用幾座城池換來孫劉聯盟的穩固。

但就是這麼一“借”,卻被後人們彌補了一出好戲來。加上日常中一般都是借方比貸方更有錢,所以人們理所當然地就把荊州當成是孫權的應有之物,於是乎,劉備這有借無還的名聲便“流芳百世”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