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大地上的諸侯方國們,一旦遭到了外地侵略,或是國家發生了內亂,公族子弟最喜歡的流亡地就是莒國。

齊魯大地原本是萊夷之地,齊魯兩大純正姬周諸侯國花了幾百年的時間,採取了各種政策,目的就是要同化這片土地上的萊夷方國。這些萊夷方國又是相當頑強,前前後後數百年間都在跟齊魯之間紛爭不斷,大致都是到了戰國中後期,萊夷才因爲滅了城、亡了國,才真正的融到所謂的姬周文明體系中來。

在商周交替之際,生活在膠東、淮河一帶的一支部族,參與了姬周對殷商王朝的大規模戰爭,因此到殷商滅亡姬周建立這支部族也得到了應得的分封,成爲東夷地區的周人諸侯國。可是,這支部族並沒有徹底臣服姬周,在其後的數百年間,就曾經多次因參與東夷的叛亂,而受到周王室的征伐。到西周中後期的時候,因齊魯之國的強盛,這支部族遷到了更爲偏東的莒地,建立了莒國。

在姬周看來,齊魯佔據着東方臨海最爲富庶的土地,而再往東則是靠近海邊的鹽鹼之地,那些對姬周家族有不臣之心的淮夷部族則往往被驅逐到了這些地方,這似乎是姬周的戰略,即是以超強的軍力壓迫這些部族到更爲狹小的空間裏,最後這些部族可能就會因爲資源的耗盡而無力反抗乃至自生自滅。從其後數百年的發展來看,姬周的戰略是成功的。

在齊魯向東近海的狹長空間裏,從浩繁的史書典籍和近百餘年的考古發掘來看,至少就又有萊夷、東夷、淮夷、莒、紀等國,這些方國或是諸侯國,在姬周的官方中有個比較統一的稱呼,是爲九夷之族。九夷是什麼,九夷就是異族,那就是要被征伐的。後來齊桓公說尊王攘夷,就是很明白地說要驅逐夷狄之國,甚至組織諸侯會盟也把莒國等國排除在外。

面臨越發強勢的姬周封國們,這些夷族之國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對抗,一個是臣服。大多數方國選擇的都是對抗,而只有莒國選擇的是依附,主動參與姬周諸侯們主持的盟會。《東周列國志》中有:“僖公爲諸兒娶宋女,魯、莒俱有媵”,可見莒國在春秋中後期,已經可以與齊魯之國友好相處了。

莒國因臨近齊魯,很多決策都要受到齊魯之影響,因此依附這兩個大國也成爲莒國之策略,甚至到後來莒國還把國家發展諸侯國高層貴族們流亡之地,比如齊國的桓公,魯國的慶父,還有文姜、哀姜等都曾在莒國避難。“夫人姜氏聞慶父奔莒,安身不牢,亦想至莒國躲避。”莒國就如同是公族子弟們避難的最佳場所。

多年之間,莒國頻繁參與中原之事,跟隨齊國會盟議事,跟隨魯國出征秦國,跟隨晉國出征鄭國,諸如種種爲莒國帶來了巨大收益,逐漸成爲諸侯封國們認可的封國,晉文公後來主持的會盟,莒國也作爲戰勝國參加。在東方之地成爲最強的夷國,有“莒雖小國,東夷之雄者也”的說法。莒國基本上成爲了齊魯之後花園,只要國家遇到危難之際,公族子弟多會選擇出奔莒國。比如齊湣王爲樂毅圍困,齊國存亡之際,逃跑的方向也是莒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