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則明星話題熱搜遭到網友羣嘲——

#馬思純不靠家裏接戲#

字面意思好懂。

就是有家庭背景的女演員,在節目中委婉回應傳言,表示自己是靠自身努力才得來的成績。

這種公關形式我們見得多,往往換來的就是“心疼”的呼聲。

可這次,網友並不買賬——

此言論一出,馬思純就被冠上了“玻璃心又矯情”的帽子,成爲衆矢之的。

什麼原因?

叔來和大家好好聊聊。

01

先說馬思純。

她入圈的身份,有一較之其他明星的先天優勢——

蔣雯麗的外甥女。

因爲有這層關係,馬思純在剛出道時,就被貼上了“星二代”的標籤。

由此產生的連鎖發生,就是不可言說的八卦爆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關於“有後臺”的傳聞:馬思純的角色和資源都是靠蔣雯麗的關係。

畢竟小姨是蔣雯麗,小姨夫是顧長衛。一個寶藏級國家著名女演員,一個各大獎項拿遍了的攝影師。

相比很多演員羨慕不來的關係,她卻對此覺得難以啓齒。

因爲這層標籤,讓她時刻被套上莫須有的“謠言”,而忽視了她自身的努力。

爲了避免這“資源咖”的標籤,馬思純甚至在百度詞條上她的明星關係,也將最親近的小姨抹了去。

但這傳聞並沒有隨之減弱,反而像滾雪球一般越傳越誇張,馬思純也終於在節目上給了回應。

以一種賣慘的方式

在節目《看我的生活》中,蔣雯麗來到馬思純家中做客。

剛開始話題還算正常,蔣雯麗作爲長輩很貼心,讓馬思純拍一部戲之後多休息,因爲她們都有睡眠問題,要照顧好自己。

馬思純就回答說自己能喫的藥都喫了,但因爲心理問題還是沒用。

花字很恰到好處的打了個“一直很焦慮”。

之後還在話家常,氣氛也很和諧。

但說着說着……馬思純突然話頭一轉,就說到了網上的流言。

“外面的人把你和小姨夫說成隻手遮天的感覺。”

再引到自己的話題上,訴苦很多人在非議她想上哪部戲就上哪部戲。

她坦誠蔣雯麗是對她有幫助的,會給她個保護的圈子。

但想要接戲的話語權主要還是在資方手裏,並不是蔣雯麗就能絕對的,自己又不是投資人。

說白了,她想表達的就一句話:我都是靠自己的能力。

節目主持也適時地再談到了馬思純是影后,以證明她有實力。

就是這番言論,引發了網友的吐槽。

也是有些站不住腳的。

馬思純正式出道演藝圈的首部作品就是女主,就連郝蕾都要給她作配。

這種資源也是甩其他演員一大截了。

或許這可以說是資方選擇的她。

但參演《大宅門》《我們天上見》,這種班底很強的作品,如果不是因爲蔣雯麗的關係,她應該很難會有此機會吧。

一方面喫着家庭背景紅利,風生水起。

一方面打着不靠家裏人設,賣慘洗白。

但要說到馬思純因此就遭到網友羣嘲,也的確有些說不過去。

她身上的問題,不單單隻有這一點。

02

遭遇“有背景”困境不止馬思純。

也包括圈內的所有星二代。

那部最能證明馬思純實力的戲《七月與安生》。

導演曾國祥也是個星二代,他是曾志偉的兒子。

同樣,曾國祥也非常厭倦“志偉兒子”這一標籤,老爸在港圈的地位望塵莫及,所以在生活工作中他處處都被老爸的名聲壓一頭。

爲了擺脫“靠爹”謠言,他相當拼命。

曾國祥在2001年就開始了闖蕩影視圈之路,那時候還在劇組兼職在劇組做場記,非常辛苦,平時接的角色也大多是龍套配角,這一演就是15年。

摸爬滾打多年,直到陳可辛給了他拍攝《七月與安生》的機會,他才靠着才華入圍了金馬獎最佳導演。

再到《少年的你》,拿下金像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曾國祥終於可以揚眉吐氣了。

這次,他終於擺脫了老爸的前綴,而靠自己真正成名。

但無可厚非的是。

他不能否認父親帶給他的優勢,如同曾志偉所說:“他有今天的成就就是因爲他沒有我的影子,我不能放他在我身邊,所以我把他交給陳可辛。”

要說起來,娛樂圈裏最不缺的就是星二代。

比如張若昀,父親張健,是圈內知名的導演。

抗戰題材大劇《雪豹》《黑狐》等都是張健擔任監製、執導的,而那時的張若昀還是圈內小白,能出演男配的角色,也無疑是與父親有很大的原因。

正是因此,那些年的張若昀常被“拼爹”二字追着罵。

但能有今天,絕不是拼爹。

《無心法師》中,忠犬軍閥張顯宗成爲了多少人的意難平,也正是這部劇讓張若昀真正在觀衆眼中有了姓名。

再到而後的《慶餘年》,在一衆老戲骨面前也沒被吊打,反而有出彩之處。

一段鬥詩表演原聲臺詞功底紮實,大段古詩背誦氣口順暢,不管是斷句還是重音還是氣息的掌控都非常到位,看得出來私下裏是下足了功夫的。

這一刻,誰還記得他爹。

而說到星二代,必提郭麒麟。

老父親郭德綱聲名鼎盛,這德雲社大公子的名頭打得可謂是響亮。

這標籤貼得死死的,就在所有人都認爲郭麒麟就靠着郭德綱的名聲喫一輩子的紅利時,他選擇了去演戲。

他想要去嘗試多種可能,也獲得了小小的成功。

在《慶餘年》中飾演的範思轍一角,討喜可愛,讓人忘記他那些標籤,甚至彈幕上還有人說不知道他是郭德綱的兒子。

但對這件事,郭麒麟相當坦蕩。

他說既然這個標籤我撕不掉,那我就貼上其他標籤。

既然郭德綱兒子的身份改變不了,不如讓觀衆認識其他的我。

這就是娛樂圈常理。

不可否認的是,父母給了他們進入行業的捷徑,有了更多地機會。

但若想真正有一席之地,還需要實力和作品來證明。

03

再說回馬思純。

她的問題不是出在靠蔣雯麗獲取資源上,而是她的實力能否擔得起這份特權。

一部《七月與安生》出了兩個影后。

周冬雨也是爭議體質,同期播出的劇《麻雀》她被罵的體無完膚。

而後再接的電影《後來的我們》,演技被電影本身所存在的爭議掩蓋。

影后實力遭到質疑。

但在這時候,周冬雨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憑藉《少年的你》拿下了金像最佳女主,再次斬獲影后,這就是她實力最好的證明。

再看馬思純。

看得出她的焦慮,也非常想證明自己,再演好一部拿得出手的作品。

卻是屢屢翻車。

在《我就是演員》挑戰張愛玲作品《半生緣》。

演繹的是14年後顧曼楨與沈世鈞重逢的片段,她的這段表現褒貶不一,有說演技尷尬的,也有相當認可的。

但在點評環節中,卻露出了短板。

工作人員問馬思純如何看待顧曼楨這個人物,她的回答就是“希望她再勇敢一些吧。”

熟讀張愛玲的人都知道,張愛玲的作品並非單純的愛情故事,而是在強調封建社會中女人的處境,這解讀未免太過淺薄。

而在《最美表演》中,馬思純飾演的抑鬱症患者直接被嘲上了熱搜。

短片講述的是一個重度抑鬱症患者自我救贖的故事,表演全程沒一句臺詞,全靠眼神和動作來表達,這是相當考驗演技的。

可馬思純的表現完全浮於表面,頭髮凌亂,表情抽搐,說不清是笑還是哭被網友直白地諷刺:不知道演得是抑鬱症還是精神分裂。

扒叔並非是拉踩。

而是在陳述客觀事實。

影后之後的馬思純,真的有在去努力證明自己實力嗎?

《大約在冬季》我們就不說了,故事本身就飽受爭議。

可那個始終奔向文藝片的女演員,卻在參演《第一爐香》的路透圖中,毀了不少人心中的經典。

張愛玲筆下一張粉撲子臉的瘦削古典美女葛薇龍,在馬思純這卻成了每天喊着減肥,出境時卻仍然憨厚敦實的女大學生。

這真的說不過去。

不靠家裏,不用關係。

說句不好聽的,這些年所接受的文化薰陶,在外所憑藉標籤纔有的特權。

這是多少人羨慕不來的先天優勢。

尤其是娛樂圈,摸爬滾打多年還鬱郁不得志的大有人在,他們又是多希望有這樣的一次機會。

承認也沒什麼丟臉的,關鍵是看這之後你要去怎麼做。

用成績纔可以洗脫質疑。

用嘴巴否認只會換來嘲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