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臨近芒種,小麥進入“收穫季”。農業農村部最新農情調度顯示,今年小麥畝穗數明顯增加;穗粒數基本持平;千粒重處於高位水平,這三個關鍵指標夯實了今年夏糧豐收的基礎。

受疫情影響,人們格外“關心糧食和蔬菜”。曾經,一些國家陸續發佈了糧食出口禁令,全球糧食形勢比較緊張。面對困難和危機,就能深刻認識到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的“我們的飯碗必須牢牢端在自己手裏”的戰略意義與現實意義。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夏糧的90%是小麥,儘管產量只佔全年糧食的五分之一,但對保障口糧安全至關重要。不難看出,小麥不“小”,豐收中蘊藏着無盡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豐收”見證着辛苦付出的“獲得感”。豐收是大地對耕耘的最好獎賞。經過冬天的蟄伏,經過春天的滋潤,那一望無垠的田野裏翻動着的金黃麥浪,那沉甸甸、重實實的麥穗,謙虛地低頭彎腰,向大地致敬。“碩果累累”是辛勤耕耘的結晶,是奮鬥汗水的積累,金燦燦的麥子,最直接地見證着辛苦付出的“獲得感”。沉甸甸的收穫,沉甸甸的回報,沉甸甸的希望。收穫始終在耕耘之後。如果春天不耕耘,夏天就不會有成長,秋天自然就不會有收穫;錯過了播種之春,必然也錯過了收穫之秋。“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這是最樸素的“不耕耘就不會有收穫”的簡單邏輯。麥子豐收了,這足以見證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即使在遭遇疫情的嚴重影響下,也沒有辜負時光,沒有辜負田地,“滿滿的”獲得感,是用汗水和耕耘換來的!

“豐收”彰顯着努力奮鬥的“幸福感”。“獲得感”與“幸福感”緊密相連。收穫越是充滿艱辛、充滿曲折,幸福指數就會越高。“來之不易”的幸福更令人珍惜,令人振奮,令人欣慰。再愁苦的農民,面對豐收的麥子,都會露出真誠的笑臉。這是發自肺腑、難以言表的幸福感。幸福不會從天降,幸福都是靠雙手辛勤奮鬥出來的,辛苦、流汗、堅持,甚至痛苦、咬牙、等待,都是“努力奮鬥”的應有之義。之於農民辛苦種田、學生寒窗苦讀、工人艱苦奮鬥,每個人都在各自的崗位上爲着各自的夢想而努力,只是目標和方式千差萬別罷了。爲了“豐收的麥子”奮鬥在希望的田野上,“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努力拼搏,堅持到底,遲早能體驗到“豐收的幸福感”。

“豐收”保障着化危爲機的“安全感”。縱觀歷史,沒有哪一場戰亂起源於豐收之年,往往大旱大澇、天災人禍,糧食歉收,食不果腹,加之苛捐雜稅,寇盜蜂起,社會就會動盪不安。豐收之年,喫得飽穿得暖,就有了最基本的“安全感”;或者說即使遇到天災饑荒,政府賑災有序,糧食供應充足,百姓的溫飽有保障,就能平穩度過饑荒,化危爲機。今年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間,一些地方先後出現囤積、搶購糧食現象,農業農村部和國家糧儲局在隨後的新聞發佈會上,用翔實的數據、確切的政策、生動的細節集中回應稱“即使在前一階段國內疫情比較嚴重的時候,市場上的糧食以及各類副食品都是貨足價穩,老百姓家裏都是米麪無憂”,一句“糧食還是要喫新的好”,就平息了搶購、囤積之風。由此可見,充足的糧食保障,就是應對危機、化解危機的底氣。“豐收的麥子”,無疑就是“安全感”的底氣之源。(方文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