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是蜀国后期的重臣,他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矢志北伐曹魏,一生九伐中原,虽然没有取得足够的胜利,但也是胜多败少。毕竟蜀汉和曹魏国力差距摆在那里,就是诸葛亮本人也因为没有等到高平陵之变和淮南三叛这种“天下有变”的大事而无能为力。可是原本同朝为官的陈寿,在他的三国志里,对姜维的评价却并不高,可以说是猛烈批评姜维了,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于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

有人说,这是因为陈寿和姜维的私人关系不好,所以不对姜维说好话。而且三国志成书的时间是西晋,作为与西晋对立的割据政权蜀汉,也没法给姜维说好话。不过陈寿虽然没有司马迁的品格,但也不会公然颠倒黑白——因为有很多蜀国官员在西晋做官,以姜维之地位,要是记载他的事有很多偏差,那么肯定会引起非议,甚至会降低三国志的信度,这是陈寿不能不考虑的。

其实,批判姜维不但是陈寿的观点,而且是一部分蜀国朝臣的共识。他们都认为,姜维打着诸葛亮的旗号,穷兵黩武,大肆北伐,导致劳民伤财,伤害了国家和百姓的利益。要知道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可以说国泰民安,足食足兵。朝廷上下团结一心,有丞相在,未必不能兴复汉室,北定中原。可到了姜维北伐呢?朝廷内部怨声载道,百姓流离失所,国民离心离德。所以说,陈寿如此评价姜维,已经算是克制了。当时很多人的论调是,蜀国之所以亡国,姜维难辞其咎。如果没有姜维穷兵黩武,搞的朝野大乱,又拥兵自重,与朝廷内讧。等到钟会邓艾等人灭蜀时,姜维又不援助汉中,不援助江油,坐视诸葛瞻战死。要没有姜维,蜀汉起码还能再坚持到下一次曹魏的进攻。比如廖化,他都直接批评姜维的智力不比敌人出色,力量还弱小很多,却不停的进攻,就是取死之道。

不过,陈寿如果知道了另一件事,那他对姜维的评价一定会发生大变化,甚至会直接扭转。这件事就是,陈寿并不知道姜维投降钟会是假投降。陈寿只以为姜维是投靠了钟会,钟会想要割据蜀国自立,任命姜维为先锋,结果姜维自己死于钟会之乱。直到姜维死去了八十多年,姜维留给后主刘禅的一封密信才被东晋大臣桓温发现,信里面的一句话是: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也就是说,姜维从死后到此时一直都是被时人所误解的。陈寿并不知道姜维是假投降,并不知道姜维想先利用钟会铲除魏国高层军官,然后再反手除掉钟会,趁魏国高层被一锅端后,消灭魏兵,再一举复国成功。这种绝境翻盘的忠心不二,可谓是彪炳千秋。然而,真相一直被隐藏了起来,所以那时候的陈寿不知道这件事,自然不会对姜维有什么好评价了。直到这封信的内容曝光,后来又被裴松之给三国志作注的时候一起写入了三国志,现在人才知道了姜维这位大臣的耿耿忠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