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是蜀國後期的重臣,他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矢志北伐曹魏,一生九伐中原,雖然沒有取得足夠的勝利,但也是勝多敗少。畢竟蜀漢和曹魏國力差距擺在那裏,就是諸葛亮本人也因爲沒有等到高平陵之變和淮南三叛這種“天下有變”的大事而無能爲力。可是原本同朝爲官的陳壽,在他的三國志裏,對姜維的評價卻並不高,可以說是猛烈批評姜維了,這又是因爲什麼呢?

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衆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老子有云:"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況於區區蕞爾,而可屢擾乎哉?

有人說,這是因爲陳壽和姜維的私人關係不好,所以不對姜維說好話。而且三國志成書的時間是西晉,作爲與西晉對立的割據政權蜀漢,也沒法給姜維說好話。不過陳壽雖然沒有司馬遷的品格,但也不會公然顛倒黑白——因爲有很多蜀國官員在西晉做官,以姜維之地位,要是記載他的事有很多偏差,那麼肯定會引起非議,甚至會降低三國志的信度,這是陳壽不能不考慮的。

其實,批判姜維不但是陳壽的觀點,而且是一部分蜀國朝臣的共識。他們都認爲,姜維打着諸葛亮的旗號,窮兵黷武,大肆北伐,導致勞民傷財,傷害了國家和百姓的利益。要知道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可以說國泰民安,足食足兵。朝廷上下團結一心,有丞相在,未必不能興復漢室,北定中原。可到了姜維北伐呢?朝廷內部怨聲載道,百姓流離失所,國民離心離德。所以說,陳壽如此評價姜維,已經算是剋制了。當時很多人的論調是,蜀國之所以亡國,姜維難辭其咎。如果沒有姜維窮兵黷武,搞的朝野大亂,又擁兵自重,與朝廷內訌。等到鍾會鄧艾等人滅蜀時,姜維又不援助漢中,不援助江油,坐視諸葛瞻戰死。要沒有姜維,蜀漢起碼還能再堅持到下一次曹魏的進攻。比如廖化,他都直接批評姜維的智力不比敵人出色,力量還弱小很多,卻不停的進攻,就是取死之道。

不過,陳壽如果知道了另一件事,那他對姜維的評價一定會發生大變化,甚至會直接扭轉。這件事就是,陳壽並不知道姜維投降鍾會是假投降。陳壽只以爲姜維是投靠了鍾會,鍾會想要割據蜀國自立,任命姜維爲先鋒,結果姜維自己死於鍾會之亂。直到姜維死去了八十多年,姜維留給後主劉禪的一封密信才被東晉大臣桓溫發現,信裏面的一句話是: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也就是說,姜維從死後到此時一直都是被時人所誤解的。陳壽並不知道姜維是假投降,並不知道姜維想先利用鍾會剷除魏國高層軍官,然後再反手除掉鍾會,趁魏國高層被一鍋端後,消滅魏兵,再一舉復國成功。這種絕境翻盤的忠心不二,可謂是彪炳千秋。然而,真相一直被隱藏了起來,所以那時候的陳壽不知道這件事,自然不會對姜維有什麼好評價了。直到這封信的內容曝光,後來又被裴松之給三國志作注的時候一起寫入了三國志,現在人才知道了姜維這位大臣的耿耿忠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