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關注雞湯文或者有過職場經驗的朋友們可能都聽過這麼一個故事,說鷹是自然界壽命最長的鳥類,它能夠活70年,但這70年是需要付出巨大代價得到的。

在鷹40歲的時候,喙變得又彎又長,嚴重阻礙進食;爪子變得老化,不能抓住獵物;羽毛變得濃密厚重,無法長時間快速飛翔;此時擺在鷹的面前就有兩條路,要麼是慢慢等待死亡的到來,要麼蛻變重生。

白頭海雕

鷹的重生過程十分艱難,它需要先用喙敲打岩石,使之脫落然後長出全新的喙,再用新喙將指甲一個一個地拔掉,最後用新長出來的爪子將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拔掉,整個蛻變過程十分艱難漫長,不過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爲歷經5個月後,待全新的羽毛長出來,鷹宛如重生,以此獲得了30年的壽命。

整個故事聽起來十分勵志,但也因此騙了許多人,事實上這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其中最大的一個矛盾點便是鷹的喙無法重新長出來。

鷹的喙

鳥類的羽毛、指甲是能夠長出來的,但鳥喙如果沒了,那就是真的沒了。所有動物身體組織的生長,本質上都是由DNA控制的,比如我們人類的頭髮、指甲這類是能夠重新生長的,所以我們一次次剪掉,過不了多久又會長回來,而四肢、耳鼻這些是不可再生的,如果缺失了,只有通過現代醫學將其修復,依靠機體的再生功能是無法做到的,鳥類的喙亦如此。

現實中人類曾救助過許多野生鳥類,其中不乏爲它們“做嘴巴手術”例子,比如廣州立德動物醫院就曾利用現代3D打印技術,給一隻丹頂鶴裝上了鈦合金“義喙”,原因是這隻丹頂鶴在2016年7月份的時候打過一次架,把自己的喙給打斷了,如果根據“鷹重生”故事裏面的顯現,這隻丹頂鶴的喙完全能夠長出來,人類有何須大費周章爲其裝上義喙?顯然從這方面來看,故事裏面的一些現象是站不住腳的。

工作人員給丹頂鶴裝義喙
丹頂鶴的義喙

現實中鳥類拔掉羽毛,多爲患有疾病

在自然界裏面,鳥類拔掉自己身上的一些羽毛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比如它們在築巢的時候會拔掉身上的一些絨毛當“建築材料”,有些野鳥也會通過拔掉身上的部分羽毛來維持適當體溫,但如果是將自己身上全部的羽毛都拔掉,這就是一種病態的現象。

在學術界上將其稱爲“拔羽症”,這是一種鳥類的心理疾病,表現出來的症狀多爲自行拔掉身上的羽毛,拔羽症已經發現於全球多個品種的鳥類身上,尤其是家養的寵物鳥,更容易出現。

患有拔羽症的鸚鵡(中間)

誘發鳥類出現拔羽症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世界上絕大多數的鸚鵡都是極其聰明社會性動物,它們天生需要社交,但如果將其作爲寵物鳥飼養,而飼養的環境比較狹窄單調,無法滿足鸚鵡日常對社交的需求,漸漸地便會出現一些心理疾病。

這種現象在寵物的身上很容易出現,尤其是新手養寵,不懂得它們的性格特徵,沒有科學地養寵,簡單的來說,鳥類出現拔羽症,多半爲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些拔光自己羽毛的鸚鵡

環境問題多數鳥類性格活潑,喜歡跳上跳下,但在人工飼養環境下的鳥類,往往會屈居在一個狹小的鳥籠裏面,不僅完全不能飛翔,而且還會給它們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久而久之就會出現一些心理性的疾病,比如前面說的拔羽症,以及應激障礙等等。

現實中由於環境問題導致動物出現心理疾病的例子不在少數,比如在動物園裏面,我們經常可以看見老虎在自己小園子裏面不停地繞圈,看上去十分可愛,但這份“可愛”的背後卻是無奈,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爲“刻板行爲”

導致動物出現這種現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飼養環境的問題,爲了減少動物出現刻板行爲的現象,目前最主要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對環境進行丰容,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爲改造動物生存園區,達到一定的複雜性,提升動物的生活品質,進而減少動物出現心理疾病的概率。

生理階段鳥類會主動拔掉自己的羽毛,有時候也有可能是內在因素導致的,比如有些鸚鵡在發情期的時候,在內在分泌激素的影響下,會表現得暴躁不安,與平時的狀態截然相反。

如果是野生狀態下,它們能夠通過同性爭鬥,異性相互吸引、交配等一系列的社交行爲化解掉,而處於家養狀態下的鳥類,由於無法滿足它們對社交的需求,就會出現一系列的心理障礙,表現在外在上,多爲拔掉自己身上的羽毛。

情緒變化多數家養寵物鳥本質上都是羣居動物,但作爲家養寵物時,多數家庭不具備養一大羣的條件,更多的是單個單個飼養,所以久而久之它們就會感到無聊,既然無聊那麼就要找點事做,於是自己拔自己身上的羽毛就顯得情有可原了。

事實上鳥類的情緒變化多種多樣,尤其是鸚鵡類這種智商較高的鳥類,會有多種情緒,如果無法得到正確的宣泄,那麼就容易壓抑出心理疾病。

疾病因素當然鳥類拔掉自己的羽毛,有時候也可能是單純生理上的疾病,比如不注意衛生,滋生了許多寄生蟲,就容易出現掉毛的現象。另外,即便是沒掉,但當鳥類感到瘙癢進行抓撓的時候,也會將自己的羽毛抓掉。

區分病理性的還是心理性的鳥類拔毛,其實很簡單,看沒有羽毛處的皮膚即可,如果能見明顯的紅腫、腐爛等現象,那麼毫無疑問就是病理性的,此時就需帶它們去看寵物醫生了。

鸚鵡拔掉了自己翅膀的羽毛

綜上所述,鳥類“大規模”拔掉羽毛,多半爲“有病”,顯然生理和心理都健康的鳥類,是不會幹出這種事情的。鳥類拔羽症多發於家養寵物鳥身上,比如在一項研究裏面顯示,全世界大約有10%的圈養鸚鵡,會出現拔羽症,這是它們宣泄情緒的一種行爲。

而野生狀態下的鳥類,出現拔羽症的概率不大,多數拔掉羽毛也只是生存所需,比如前面所提到的築巢。鷹的重生故事裏面,將全身的羽毛都拔得一根不剩,完全就是違反科學的。

家養的鸚鵡

衰老不僅是外在形態變化,還伴隨着生理功能減退

在“鷹拔羽重生”的故事裏面還有一個較爲顯著的反科學常識性錯誤,那就是鷹通過去除衰老的外在形態,即老化的爪子,過度彎曲且長的喙,以及厚重濃密的羽毛,進而重回壯年狀態,這不就是“返老還童”嗎?

雖然看起來丟掉老化的東西,重回年輕活力好像還說得通,但事實上並非那麼簡單,衰老是一種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雖然具有可干擾性,即外在條件可以加速或者減緩這一過程,比如環境溫度的變化,可以改變動物的壽命,但衰老也是隨着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發展的過程,所以鷹拔掉羽毛,去掉指甲,並不會逆反這一過程。

最簡單的道理,一個七老八十的人,通過手術可以祛除皺紋,使之看起來像個年輕人一樣,但他本質上還是一個老者,身體的技能永遠也無法與年輕人相比。

鷹亦如此,雖然拔掉羽毛能使它獲得一身全新的羽毛,但機體內在臟器等皆呈現出了老態,徒有其表又有何用呢?

衰老的特性裏面有一項內在性,即機體自發的必然過程,雖然環境能夠減緩這一過程,但不可逆,也不能完全暫停。

野生狀態下,鷹活不了70年

整個故事裏面提到的鷹,並沒有指明是哪一種,所以理論上整個鷹科的所有物種,都可以是故事的主角。

鷹科在鳥類裏面並不算最大的一族,但數量不少,共10個亞科236種,然而這236種野生鷹類裏面,沒有一種壽命是能夠達到70年的,甚至超過50年都算是長壽的了。

比如經常出現在“鷹拔羽重生”故事配圖裏的蒼鷹,野生壽命只有10年左右,人工飼養狀態下壽命雖有延長,但也只有27歲左右,與70歲相差甚遠。

蒼鷹

另外幾種經常出現在配圖裏面的金雕,壽命在鳥類裏面算是較長的了,目前可靠的記錄最高也只有23年;野生白頭海雕壽命最高紀錄爲38年,平均壽命爲20年左右;禿鷲雖然形象看上去更符合拔掉羽毛的樣子,但它的壽命在鷹類裏面並不長,野生狀態下通常活不過20年,只有少量的能夠活上39年

多數鷹並不是世界上最長壽的鳥類,而鴞鸚鵡作爲世界上最長壽的鳥類之一,其野生狀態下的壽命也在50-60年左右,沒有超過70年。

金雕

可能大家都關注到了這一現象,人工飼養的動物普遍要比野生的壽命長,這裏面的原因有多重,但無外乎就是外在因素及內在因素,外在的如沒有了天敵的捕殺,沒有了生存競爭的殘酷,即便是動物衰老之後捕獲不到獵物,也有人類的照顧。

而在人工飼養環境下,食物供應充足且營養均衡,能夠滿足動物的日常生存所需,機體自然更強壯。

另外,衛生狀況、疾病治療等等一系列在人工飼養環境下都有了保障,而前面提到過機體衰老是具有可干擾性這一特徵的,那麼適宜的飼養環境自然能夠起到延長動物壽命的作用。

白頭海雕

鷹拔羽重生的整個故事看起來十分勵志,也有不少人信以爲真,雖然“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但是我很負責任地說“這個真沒有”。

不少這類配圖裏面都喜歡放上禿鷲的照片,的確它光禿禿的腦袋看上去就像是剛拔完羽毛不久,但真相併非如此。

禿頭的鷹類有很多,比如安第斯神鷹、禿鷲、兀鷲等,這類鳥類之所以會“禿”,並非是自己把羽毛拔掉的,而是物種演化的結果。

兀鷲

禿鷲這一類鳥主要的食物來源是腐肉,所承擔的生態角色是“清道夫”,而動物的屍體往往意味着寄生蟲、細菌叢生,禿鷲雖然有着極強的消化系統,它們的胃酸腐蝕性很強,能夠瞬間殺滅絕大多數的細菌和寄生蟲,同時對腐肉中的一些毒素也有很高的耐受性

簡單來說它的消化系統就是爲喫腐肉而生的,所以即便常年進食腐肉,禿鷲的身體依然很健康。

禿鷲

但這些鳥類的皮膚卻不如它的消化系統強大,它們需要埋頭喫肉,腦袋上通常沾滿了動物腐肉殘渣,此時如果它們的頭上有着較多的羽毛,必然容易“藏污納垢”,極容易滋生細菌,從而患上某些疾病,所以在漫長的物種演化過程中,一些頭頂羽毛較少的個體在日後的生存競爭上更具優勢,於是這類個體就被不斷選育出來,而“禿頭”這一性狀也在進化過程中保留了下來,所以禿鷲的“禿頭”是天生的,並非自己拔掉了羽毛。

翱翔於天的雄鷹

可能有人會說,“鷹拔羽重生”故事最重要的是它所象徵的精神,事實的真相在這裏面就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但是我想說的是如果當成一個故事來看的確無可厚非,但科學不應該是去僞存真嗎?故事所傳遞出來的精神固然可敬,但背後的事實真相我們也需要知道,畢竟至今仍有人對此信以爲真。

(喜歡請給個贊,關注我,看更多硬核野生動物知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