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對於我國來說是相當重要的,歷史上我國是一個“老虎大國”,不僅在數量上位於世界之最,種類數也排在第一位,含已經滅絕的了新疆虎在內,一共有5個亞種的老虎,分別是:新疆虎、華南虎、東北虎、孟加拉虎、印支虎,其中華南虎是我國獨有的一個亞種,亦是現代虎裏面最古老的一支,主要分佈在我國華南、華中、華北、西南,及晉南等少部分地區。

華南虎

老虎作爲森林生態系統下的“旗艦物種”,能夠限制絕大多數有蹄類,及部分食肉類動物的數量,對維持生態系統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不過老虎對於我國來說,它的重要性不僅僅體現在生態價值上,還體現在傳統文化上。

我國的“虎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周易》時就有所提及,在我國的傳統認知裏面,虎甚至能與龍相提並論,也衍生出了許多成語,比如“龍馬精神”、“生龍活虎”等。

關於老虎,民間也流傳着許多故事和傳聞,其中典型的有“老虎三不殺”、“虎毒不食子”等,那麼現實中的老虎,真的不會喫掉自己的幼崽嗎?

剪紙中的虎文化

老虎家族

虎的發源地在東亞,即我國華南虎生活的範圍內,2005年一些科學家們利用DNA測序的方式證明了華南虎是現代虎中最古老的一支,也間接證明了虎的起源的確在我國。

大約在300萬年前,地球上生活着一種叫“中華古貓”的小型食肉動物,它被認爲是現代虎的直系祖先。在中華古貓階段,它們就已經生活在森林中,且營獨居生活,夜行性,善於游泳和爬樹,主要以各種中小型動物爲食。

中華古貓經過不斷演化,最終形成了現代虎。由於早先地球上先後經歷了5次物種大滅絕,自末次冰期起地球上就已經沒有了超大型的食肉動物,所以老虎出現之後很快就表現出了強擴張性,東亞的老虎迅速達到環境飽和度,於是它們便開始向亞洲其他地區擴散。從老虎擴散的方向來看,大致可以分成兩個:

一是沿我國西北方向經河流、森林系統等天然生態廊道最終擴散至亞洲西南部;二是沿我國南方和西南方向最終進入亞洲南部和東南亞一帶。在老虎向亞洲其他地區擴散的過程中,它們逐漸適應當地環境,最終形成了9個亞種,分別是:西伯利亞虎(東北虎)、華南虎、印支虎、孟加拉虎、蘇門答臘虎、馬來虎、爪哇虎、裏海虎、巴釐虎,其中爪哇虎、裏海虎、巴釐虎早已滅絕,剩下的6個亞種的老虎,以孟加拉虎數量最多,華南虎最爲瀕危,已經沒有野生個體了。

現代虎的9個亞種

除了“常規”的9個老虎亞種之外,我們有時也能夠看到白虎、雪虎、純白虎、金虎這四種老虎,那麼這些又是什麼亞種的老虎呢?

實際上白虎、金虎等並非是獨立的老虎亞種,它們是老虎的無害化基因變異,與患白化病的個體不同,白虎等無害變異的老虎除了外在形態與普通虎差別較大之外,其餘的地方沒有任何差別。

目前來說這4種變異,都發生在孟加拉虎身上,其餘的虎亞種雖有傳聞說曾出現過白虎,但缺乏可靠資料支持。

白虎是老虎的白色變異,即在基因表達的作用下,老虎本該橘黃色的毛髮變成了白色,但深棕色的條紋不變;雪虎就是在白虎的基礎上進一步變異,不僅橘黃色毛髮變白,就連條紋也變淡了不少;純白虎相對於白虎來說更加稀少,顧名思義就是全身雪白,條紋都看不見了;金虎是孟加拉虎的一個華麗變異,整體呈現金底棕紋,毛髮也更柔軟,多發生於動物園中,野生環境下極爲罕見。

4種變異的老虎

老虎的生活習性

現代貓科動物裏,除獅子是真正意義上的羣居之外,其他所有的物種都營獨居生活,但是在所有獨居的貓科動物裏面,老虎是最不善社交的一類,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最孤獨”,即便是發情期,雄虎與雌虎也僅短暫生活幾天,不像猞猁等物種,在發情期到來之前雌性個體就已經開始在一起生活了。

而當母虎受孕之後,它的態度也會來個180度大轉變,變得暴躁易怒,甚至對雄虎“拳打腳踢”,而這個時候,雄虎往往也比較識趣,會主動離開。所以對於老虎這一物種來說,只有在交配季節,或者哺乳期,纔會出現2只以上的老虎在一起生活。

兩隻老虎

除了蘇門答臘虎等幾種小型的老虎之外,大多數老虎能夠達到170千克以上,它們是森林生態系統下最強的捕食者,成年之後沒有天敵。

它具備食肉動物中最專業的牙齒和爪子,捕食時迅猛而果敢,多采取伏擊或者匍匐接近獵物的方式,待獵物進入伏擊圈,老虎便迅速發起攻擊,通常是一擊必中獵物喉嚨。

其獵物多爲野豬、鹿類、羊等中大型的有蹄類動物,比如俄羅斯科學院在錫霍特-阿林地區進行了長時間的研究,發現東北虎最主要的獵物是馬鹿,其次爲野豬、狍子。如果獵物體型較小,往往能瞬間咬死獵物,如果獵物體型較大,通常是被咬住之後窒息而亡。

老虎捕食野豬

老虎雖然獨居生活,但活動範圍較大,按標準來說,滿足一隻華南虎的生存至少需要70平方公里的森林,而且裏面的野生有蹄類動物數量還比較多;滿足一隻孟加拉虎生存所需的森林範圍大約爲10-30平方公里;而滿足一隻東北虎生存所需,森林的範圍大概爲400-700平方公里。

老虎的領地意識極強,雄虎與雄虎之間,雌虎與雌虎之間,領地沒有交集,但它們對異性的容忍度卻較大,通常來說,一隻雄虎的領地範圍內會包含1-5只雌虎。

東北虎

老虎的育幼機制

在談及老虎會不會喫掉幼崽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來了解下虎的育幼機制。老虎雖然傾向於在每年的11月份至來年的4月份之間發情,且溫度降低時,老虎會增加交配的頻率,但總的來說老虎沒有固定的發情期,一年中除了養育幼崽時的任何時候它都可以發情,如果幼崽出現夭折現象,母虎也會在短時間內重新進入發情狀態。

但這裏面有一個知識點需要提及一下,很多人以爲小老虎離開之後母虎就會很快重新發情,但實際情況卻不是如此,它會更傾向於選擇等待10-24個月,纔會發情

母虎的這個特徵雖然看起來毫不起眼,但對於小老虎來說卻極爲重要,尤其是小雄虎,因爲母虎一旦發情,就會傳遞出一種化學信息,當雄虎接收到這種信息的時候,就會在領地及周圍到處尋找母虎,而此時的小老虎們還未走遠,一旦與雄虎遇上了,對於小老虎來說就是災難,因爲雄虎會毫不猶豫地咬死它們。而母虎等上10-24個月之後再發情,這無疑給了小雄虎一個長大和離開的機會

母虎與幼崽

很多人擔心母虎獨自生活,懷孕之後食物究竟怎麼來?其實大可不必擔心,因爲它的孕期很短,只有3個半月的樣子,而且在懷孕的前期肚子並不明顯,絲毫不影響母虎的捕獵。

到了懷孕後期的10多天內,母虎的肚子纔會逐漸隆起呈現孕態,但此時它依舊保留了較強的行動能力,對於採取伏擊的方式捕獲獵物的老虎來說,找點喫的並不難。

只有到即將生產的最後三五天時間裏,母虎纔會喪失捕獵能力,而在這個階段內,母虎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尋得一處安全且周圍獵物衆多的庇護所,作爲自己的生產之地。

在母虎育幼的整個階段內,雄虎幾乎是不會幫忙的,這一切都要靠母虎,在這個階段內,母虎會比平常更謹慎,各方面效率也更高,根據科學家們在錫霍特-阿林地區對東北虎的研究,發現母虎“瓦瓦拉”在產仔之後活動範圍從500平方公里縮減到了180平方公里,它不會離開巢穴太久,而且行動更爲迅速,捕獵的頻率更高。

一旦母虎覺得不安,就會馬上帶着幼崽“搬家”,所以自然界中的母虎,並不止一處巢穴,通常來說有1-5處。

母虎瓦瓦拉生娃前後的行爲變化

小老虎從出生開始直到18個月後,才基本掌握捕獵技巧,但此時的小老虎並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所以它們還會選擇跟隨母虎生活4-5個月左右,在這段時間內,母虎會與小老虎們一起協同捕獵,而這個階段的小老虎就是母虎最大的幫手,在團隊協作下往往能捕獲體型更大的獵物,成功率也顯著提高。

度過這段時間之後,小老虎們有了生存經驗,就會離開母虎出去“單幹”,此時不管是小雄虎還是小雌虎,都只是在母虎領地周邊活動,並不會離開太遠,直到它們完全長大,變得強壯,小雄虎有了更強的攻擊性和爭奪意識,它纔會往更遠的地方擴張地盤。

“殺嬰”在自然界普遍存在

由於雄虎的領地範圍遠遠大於母虎,所以小雄虎剛開始在母虎領地周邊生活並不安全,一旦被它的“父親”發現,極有可能就會將其咬死,因爲此時的小雄虎已經性成熟,且性格叛逆,實力較強,對於它的父親來說是一個不小的威脅。

這種現象在很多動物身上都能夠見到,事實上在自然界裏面,“殺嬰”現象普遍存在,大到獅子老虎咬死幼崽,小到兔子喫掉自己的幼崽。

我們常見的家畜裏面,豬、馬、兔,寵物裏面的貓、狗、倉鼠等等都被觀察到有殺嬰的現象,而且數量還不少;自然界裏面的黑猩猩、豹子、獅子、虎鯨、海象等等,都存在殺嬰並且喫掉的現象,所以說殺嬰、喫掉幼崽在自然界裏普遍存在,那麼作爲一種機會主義的食肉動物,老虎也不可避免有這種現象。

尤其是當小老虎趁母虎外出捕獵而溜出巢穴探索世界時遇上了雄虎,雄虎沒有認出它們就會直接發起攻擊。

獅子殺嬰行爲

母虎會喫掉幼崽的幾種情況

如果說前面提到的老虎“殺嬰”行爲多爲雄性的話,那麼如果是母虎,會不會殺死或者喫掉自己的幼崽呢?事實上也會,而且出現這類現象的情況還不少,多種原因都能誘發母虎喫掉自己的幼崽。

幼崽死亡母虎一胎理論上能生1-7只,但多爲三隻,老虎幼崽夭折率很高,不少幼崽出生後不久便夭折掉了,而母虎出於爲其他還活着的幼崽的安全考慮,會直接喫掉那些死去的幼崽,防止被其他食肉動物聞到氣味,而暴露了自己的巢穴。

事實上爲了防止被其他動物感知到幼崽的存在,在某些情況下母虎會埋藏,甚至是喫掉幼崽的糞便,這是它們的生存法則之一。當然,母虎喫掉自己的幼崽,原因也不盡是爲了其他幼崽的安全,還有可能是它單純的餓了。

地球上經過數次物種滅絕之後,能夠活下來的食肉動物,基本上具備了機會主義,即純依靠捕食活物爲食的動物,已經不適合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了,自然界裏面的死物,除非沒被發現,否則基本上都會被其他動物喫掉。

南非馬拉馬拉野生動物保護區曾出現過這麼一個現象,當地有一年半時間沒有下雨了,動物們普遍飢餓,幾隻獅子發現了花豹在樹上喫着獵物,若這種事情發生在獵物豐富的季節,獅子們會毫不猶豫地離開,但這次獅子們真的是餓了太久了,於是領頭的一隻雌獅決定冒險,很不擅長爬樹的它順着樹幹爬了上去,最終也奪下了獵物。

獅子上樹與花豹爭食

正所謂上去容易下來難,之後的雌獅在如何“下樹”問題上糾結了很久,最終“手忙腳亂”的它在下樹過程中摔斷了脊椎骨。時隔一天,同伴們發現了這隻雌獅的屍體,先是扒拉了幾下,接下里的一幕讓很多人都感到不可思議,這幾隻雌獅將同伴的屍體分而食之了。

對於動物來說,死物是最容易獲取的食物,所以它們一旦發現了,就不會錯過,對於母虎來說,它並不具備人類的情感,而夭折的幼崽,對於它來說也是一份口糧。

獅子摔死後被同伴喫掉了

母虎情緒不穩定母虎會不會喫掉健康的幼崽呢?事實上也會,但這種現象不常見,且多發於人工飼養狀態下的母虎。由於多數動物園的飼養條件並不好,要麼虎園面積太小,要麼陳設簡單,無法滿足老虎的生存喜好,所以生活在動物園裏面的老虎,很多都會患有各種精神疾病。

比如我們經常能夠看見動物園裏面的老虎在“繞圈圈”,看起來有點喜感,但背後的原因卻令人可憐,這在學術界被稱爲“刻板行爲”,同類的還有“應激障礙”,鳥類的“拔羽症”等等。

動物園裏“繞圈”的老虎

動物園裏面的母虎喫掉自己幼崽的現象並不罕見,比如2010年6月份,武漢動物園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自“六一”前夕母虎剩下4只小老虎之後,接連三天時間每天都有一隻小老虎“失蹤”了,後來從現場遺留下來的血跡判斷,這三隻小老虎都被母虎喫掉了。動物園總工程師分析,可能是這隻老虎並沒有育兒經驗,而籠舍又靠近馬路,噪音、人的氣味都會對母虎產生影響。

無獨有偶,2015年1月份的時候,韓國釜山一家動物園裏面的一隻母東北虎,就喫掉了自己剛出生才20多天的幼崽,園方專家分析,這隻母虎一直想越過籠子與另一隻雄虎相見,但幾次都沒有成功,後來導致母虎情緒不穩定,因而出現殺嬰食仔的現象。

自然界裏面的母虎也不例外,當生產後由某種原因導致情緒不穩定,或者感受到威脅時,它就有可能會喫掉幼崽

喫掉幼崽的母虎

飢餓或口渴在人類的世界裏面,母親是一個極其偉大的角色,她們通常能夠爲了子女做任何事,在食物不足時,寧願自己忍飢挨餓也要想盡辦法填飽子女的肚子,但是在自然界就不是這樣子了。

在食物匱乏的季節,母虎生產之後找不到水源或者獵物時,就有可能會喫掉自己的幼崽,雖然很殘酷,但這就是“百獸之王”的自然法則。當然母虎因爲飢餓而喫掉幼崽,有時候也是爲了讓其他幼崽能夠生存下去。

前面說過,老虎一胎通常來說能生三隻,而每一胎裏面,都會出現一個“優勢個體”,通常來說是雄虎,“優勢個體”往往長得比其他的小老虎更大更強壯,性格也活潑好動,我們可以理解爲一胎小老虎裏面它最強。

“優勢個體”會得到母虎的充分照顧,比如在食物缺乏時,母虎會優先照顧它,在母虎的眼中,它更強壯,在日後的殘酷生存競爭中,它也相對來說有較大的概率能夠生活下去。

在小老虎出生後的前6-8時間內,由於身體消化系統還在發育中,所以這個階段的小老虎的食物來源只有母虎的奶水,爲了保證奶水的供應,哺乳期的母虎會頻繁捕獵,而選擇的獵物體型也比平常更大。

但當食物極爲匱乏時,母虎實在找不到獵物了,那麼它就會喫掉除“優勢個體”之外的其他幼崽,讓自己喫飽,從而有奶水來餵養這隻“優勢個體”,那麼究竟喫幾隻?則根據實際情況而定,極度飢餓時連“優勢個體”也會被喫掉。

母性弱都說“女子本弱,爲母則剛”,母愛是天生的,但有些時候是需要激發出來的,一旦沒有激發出來或者不夠完全,就會出現各種情況。比如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有時候可以看見作爲“母親”的狗狗,會對靠近自己的幼崽“拳打腳踢”,其實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多半是它們的母性沒有被完全激發出來,即不知道這是自己的幼崽。

這多發於初次作爲“母親”動物身上,比如國外一攝影師就曾拍到過這樣一個畫面,一隻“初爲人母”的雌虎,由於缺乏經驗,壓死了自己剛出生不久的幼崽。

其實類似的現象都可以歸結爲“母性弱”,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爲它們還沒有適應到“母親”這個角色上面去。

母虎壓死了自己的幼崽

綜合上面的觀點及現象來看,“虎毒不食子”只是我們人類強加在老虎身上的美好願景罷了,現實中的老虎作爲一種食肉猛獸,大自然的“弱肉強食”法則在它們身上體現地淋漓盡致,老虎不僅會殺嬰食仔,甚至還有可能喫掉被自己殺死的成年虎。

(喜歡請給個贊,關注我,看更多硬核野生動物知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