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虽然规模化养殖成为生猪养殖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但也并不是说农村散养户会彻底消失,预计逐渐会形成“七二一”的格局。

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很大一部分人又喜欢吃猪肉,从而使我为成为猪肉消费大国,同时也是猪肉生产大国。

拿2018年来说,全球一共生产猪肉1.13亿吨,国人吃掉了其中的5595万吨。换句话说,中国以不到1/5的人口,消耗了全球近一半的猪肉。同时国人生产猪肉的能力也是首屈一指的,在2018年全球1.13亿吨猪肉中,中国人就生产了其中的5404万吨。

受近两年的“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使国内养猪业深受损害,导致生猪产能和能繁母猪存栏大幅下降,促使猪市行情也由低攀登高峰,为了“保供稳价”,国家在养猪方面是大力支持,出台相关的政策扶持,养猪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地起来,特别是一些大企业,更是争先恐后,布局加码养猪业。

在刚刚过去的5月份,养猪集团、肉企、国企等16家企业纷纷发布通知布局生猪产业,共计投入560+亿元布局养猪,新建产能达到2800+万头。一方面让人看到恢复生猪产能的良好势头,另一方面也有猪农担心,这些企业“疯狂”进入猪市,3年后自己还能养猪不,会不会被这股“洪流”给冲得消失掉。

这是多数养猪人的顾虑和担心,当前行情远好于以往,人人向养猪业抛来羡慕的眼光,可3年之后又是什么样子?一位老猪农深深地叹着气,如今年龄大了,养半辈子猪了,如果3年后不能养猪了,还能干点什么。

生猪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及扶贫助农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饲养管理好母猪对猪场设备、技术管理、资金投入等要求较高,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养好母猪的,纵观农村的养猪户,很多是专业育肥户。

经过几年的养猪发展,一些经营良好,收入可观的养殖育肥户,会逐步走向生猪标准化、精细化管理,来通过提升“核心竞争力”来在未来养猪业中谋求一席之地,或者周围有一定有利环境条件的,走家庭农场、生态循环养殖模式。

不管是当下,还是未来的几年,外购小猪的养猪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专业育肥户,都会一直存在的,但是这些养猪户会随着行情的变化,而出现不停的动荡,如小猪价格或出栏价格出现大幅波动时,利润高时就大量进入,利润低时就不养了,或者走比较流行的“公司+农户”的合同猪模式,只负责喂大,别的都不咋管了。

我们在这里,不妨深入探讨下,外购小猪来专业育肥的猪场,都有哪些劣势?

一、购买小猪源头不稳定

一个是购买的小猪质量参差不齐,运输应激,母猪病传小猪等。一些猪场购买的小猪到场后出现发病,以及母猪遗留的问题,后期使用药物较难控制,容易造成较大损失,譬如前几个月发生的几起外购小猪发生“非瘟疫情”就是最直白的写照。

另一个是小猪源头可能随着市场因素出现不确性。低价买小猪,高价卖肥猪,这是养殖户都想看到的,可事实上并不如你所愿,常常还会反着来。比如前段时间的时候,小猪涨到两千多块一头,这在以往是不敢想的,如果拿这个高价位买回来了,后续出栏行情转跌过成本线,你何谈挣钱?

二、行情波动性大,有“赌”的成分

像去年上半年很多外购小猪的养殖户,400多元购买的小猪,8月份猪价开始上涨,10月份就按20元的价格卖猪,一头260斤的肥猪利润超过2000块,那是相当的赚钱。

但是随着猪价的上涨,到今年三四月份的时候,仔猪供应不足,仔猪价格暴涨,最高时涨到2000多块一头,如果等这批小猪喂大出栏时,猪价低于12元,除去养猪投入成本与管理,养殖户面临赔本的可能性很大。

三、饲养管理受季节性影响较大

有些外购小猪的育肥户,一般一年只养一批,像在冬天和春天时天气较冷,不容易管理,同时猪舍保温差,影响小猪的生长,保持空栏态势,这样空栏就浪费了猪舍资源,没有更好利用资源增加效益。

综上所述,不管出现什么样的猪价行情走势,还是农村育肥户的劣势,农村没有养母猪的猪农,通过外购小猪来育肥的养殖户,都会一直存在,今天如此,三年后,甚至五年后也是如此,只是这个基数有多有少罢了。

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欢迎留言置评,一起交流养猪业的发展趋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