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雖然規模化養殖成爲生豬養殖行業發展的主要趨勢,但也並不是說農村散養戶會徹底消失,預計逐漸會形成“七二一”的格局。

我國由於人口基數大,很大一部分人又喜歡喫豬肉,從而使我爲成爲豬肉消費大國,同時也是豬肉生產大國。

拿2018年來說,全球一共生產豬肉1.13億噸,國人喫掉了其中的5595萬噸。換句話說,中國以不到1/5的人口,消耗了全球近一半的豬肉。同時國人生產豬肉的能力也是首屈一指的,在2018年全球1.13億噸豬肉中,中國人就生產了其中的5404萬噸。

受近兩年的“非洲豬瘟疫情”的影響,使國內養豬業深受損害,導致生豬產能和能繁母豬存欄大幅下降,促使豬市行情也由低攀登高峯,爲了“保供穩價”,國家在養豬方面是大力支持,出臺相關的政策扶持,養豬產業如雨後春筍般地起來,特別是一些大企業,更是爭先恐後,佈局加碼養豬業。

在剛剛過去的5月份,養豬集團、肉企、國企等16家企業紛紛發佈通知佈局生豬產業,共計投入560+億元佈局養豬,新建產能達到2800+萬頭。一方面讓人看到恢復生豬產能的良好勢頭,另一方面也有豬農擔心,這些企業“瘋狂”進入豬市,3年後自己還能養豬不,會不會被這股“洪流”給衝得消失掉。

這是多數養豬人的顧慮和擔心,當前行情遠好於以往,人人向養豬業拋來羨慕的眼光,可3年之後又是什麼樣子?一位老豬農深深地嘆着氣,如今年齡大了,養半輩子豬了,如果3年後不能養豬了,還能幹點什麼。

生豬產業在農村經濟發展及扶貧助農方面,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於飼養管理好母豬對豬場設備、技術管理、資金投入等要求較高,也不是所有人都能養好母豬的,縱觀農村的養豬戶,很多是專業育肥戶。

經過幾年的養豬發展,一些經營良好,收入可觀的養殖育肥戶,會逐步走向生豬標準化、精細化管理,來通過提升“核心競爭力”來在未來養豬業中謀求一席之地,或者周圍有一定有利環境條件的,走家庭農場、生態循環養殖模式。

不管是當下,還是未來的幾年,外購小豬的養豬戶,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專業育肥戶,都會一直存在的,但是這些養豬戶會隨着行情的變化,而出現不停的動盪,如小豬價格或出欄價格出現大幅波動時,利潤高時就大量進入,利潤低時就不養了,或者走比較流行的“公司+農戶”的合同豬模式,只負責喂大,別的都不咋管了。

我們在這裏,不妨深入探討下,外購小豬來專業育肥的豬場,都有哪些劣勢?

一、購買小豬源頭不穩定

一個是購買的小豬質量參差不齊,運輸應激,母豬病傳小豬等。一些豬場購買的小豬到場後出現發病,以及母豬遺留的問題,後期使用藥物較難控制,容易造成較大損失,譬如前幾個月發生的幾起外購小豬發生“非瘟疫情”就是最直白的寫照。

另一個是小豬源頭可能隨着市場因素出現不確性。低價買小豬,高價賣肥豬,這是養殖戶都想看到的,可事實上並不如你所願,常常還會反着來。比如前段時間的時候,小豬漲到兩千多塊一頭,這在以往是不敢想的,如果拿這個高價位買回來了,後續出欄行情轉跌過成本線,你何談掙錢?

二、行情波動性大,有“賭”的成分

像去年上半年很多外購小豬的養殖戶,400多元購買的小豬,8月份豬價開始上漲,10月份就按20元的價格賣豬,一頭260斤的肥豬利潤超過2000塊,那是相當的賺錢。

但是隨着豬價的上漲,到今年三四月份的時候,仔豬供應不足,仔豬價格暴漲,最高時漲到2000多塊一頭,如果等這批小豬喂大出欄時,豬價低於12元,除去養豬投入成本與管理,養殖戶面臨賠本的可能性很大。

三、飼養管理受季節性影響較大

有些外購小豬的育肥戶,一般一年只養一批,像在冬天和春天時天氣較冷,不容易管理,同時豬舍保溫差,影響小豬的生長,保持空欄態勢,這樣空欄就浪費了豬舍資源,沒有更好利用資源增加效益。

綜上所述,不管出現什麼樣的豬價行情走勢,還是農村育肥戶的劣勢,農村沒有養母豬的豬農,通過外購小豬來育肥的養殖戶,都會一直存在,今天如此,三年後,甚至五年後也是如此,只是這個基數有多有少罷了。

你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歡迎留言置評,一起交流養豬業的發展趨勢。

相關文章